毛泽东哲学研究的新视野:社会结构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绪永(1968-),男,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毛泽东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问题: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研究应予以重视。这不仅是因为这项研究本身尚显薄弱,还因为这项课题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应紧密联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宏观历史背景,并且注意研究方法的运用。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4)02-0060-04

      近几年,毛泽东哲学研究乃至整个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研究阵地萎缩、研究人员转向、研究课题减少、研究机构改名。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现实因素外,毛泽东哲学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毛泽东哲学研究要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积极创新,要充分借鉴利用近几年理论界的成果,加强毛泽东哲学研究的理论性和现实性。社会结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审视,涌现出了一批学术成果,将其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融入到毛泽东哲学研究中,从理论和现实上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问题昭示了加强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是指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理论界约定俗成地将社会结构划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统或领域。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领域由集权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体制转变,文化领域则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这一转型过程始于近代,时至今日,已给当今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在经济领域,国企问题、“三农”问题突出,市场上不守信用、不守契约现象严重,经济秩序混乱;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各类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在文化领域,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从人们的精神领域淡出,破旧未立新,信仰出现真空地带;在社会生活领域,有人为争宠取乐一掷千金,有人为买平价米面半夜起床排队,社会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等等。理论必须面对鲜活的、变动不居的现实。对上述问题怎么看?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

      偶然还是必然?这些问题是彼此孤立的还是相互关联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分析和认清这些问题,进而增强变革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降低成本,必须寻找一个理论分析的平台。理论分析的一个基本着力点应该是,将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置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过程当中,置于中国当今社会结构的大框架下,即用社会结构理论从宏观上、整体上寻找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用社会结构的视野审视当代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效性思路就是,选择一套包括特定视角视域和视点的方法,这套特定的方法包括一个视角即社会结构,一个视域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整个过程,一个视点即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也就是说,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为历史背景,以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作为切入点,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实然”和“应然”状态,进而从整体上审视当代社会问题。

      作为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平台,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不是唯一的,但却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毛泽东思想影响中国半个多世纪,其中毛泽东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关于阶级、阶层的分析等社会结构思想与当今中国社会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充分总结利用其中正确的理论和吸取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薄弱显示了加强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的现状如何?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初步考察,笔者发现,这项研究比较薄弱,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研究》(四川)、《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毛泽东思想论坛》(长沙)、《毛泽东思想》(人大复印资料)等专业刊物的人工统计和对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0年以来文章的电脑检索,均未发现专题研究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论文;通过计算机对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馆藏书目检索,没有发现研究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专著;通过人工查阅有关“社会结构”和“毛泽东思想”的专著、教材、论文集,发现只有《社会结构论》(谢平仄)明确提出“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概念,但也只有只言片语的论述;其他少量论著较间接地涉及了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如《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郭学旺著,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从动态的角度探寻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外交关系、人民生活等方面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国外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毛泽东思想的主客观来源,二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三是毛泽东的方法论,四是毛泽东及其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没有学者专题论及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或社会思想。少数学者注意到毛泽东较为强调“精神力量”、“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如:迈斯纳指出,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的真正创造力源于农村而不是城市,人的精神力量是创造新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尼克·奈特指出,毛泽东着眼于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经济基础的作用,特别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生产力,这种思想在晚年越来越突出。有资料表明,毛早年参加革命运动时就有这种思想,以后逐步形成了“唯意志论”,并由此得出了结论:“毛是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