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们党的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无论是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还是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毛泽东与邓小平都有着许多的相似与共通之处。对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的丰功伟绩从思想上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分析,是近十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严肃的探索和尝试,产生的理论成果也相当丰硕。 研究进程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的真正兴起是在党的十四大以后。在此之前,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思考比较,但由于邓小平理论突出地表现在《邓小平文选》之中,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是在1993年10月,第一、二卷的再版是在1994年11月,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它与毛泽东思想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比较研究,只能是产生在1993年之后。 十四大以来对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比较研究,已经突破在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纵向考察的思路,表现出了全方位比较研究的趋向。特别是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为契机,理论界形成了新一轮毛泽东热,毛泽东思想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各类比较研究开始加强,包括进行宏观上的横向比较与微观上的纵向比较,如毛泽东与马恩列斯的比较研究、毛泽东与中共第一代领袖集团其他成员的比较研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研究等。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科学地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这就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走向新的历史阶段,这种比较不仅仅局限于两个理论体系之间,而且深入到了一系列专题研究之中,突出地表现在关于实事求是思想的比较研究,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关于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比较研究,关于发展战略思想的比较研究,以及关于国情分析思想的比较研究等等,且都有大量的论文问世。 研究重点 1.关于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在此问题上,比较权威亦普遍的论点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两个阶段,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学界略有分歧之处主要是在如何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具体内涵方面。 一种观点认为,两者一脉相承主要指理论思路的连续性、理论品格的连续性与理论内容的连续性。(注: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也有学者认为,一脉相承,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之脉;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之脉;承的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视野向前发展之脉;承的是“共同语言”之脉,即政治语言、理论语言。(注:薛广洲:《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视点——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举办毛泽东思想研讨会观点纪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 还有学者认为,两者的“脉”有三点:走自己的路为两者共同的政治基础;实事求是是两者共同的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救中国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是两者共同的政治方向。(注:王玉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 关于后者对前者的飞跃,有学者认为,其飞跃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实践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转换;实现了由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零散的、局部的、一时的、较为具体的、或者准确但没有展开的认识,到较为完整、更为宏观、论证严密、高层次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飞跃;改变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整体理论认识的巨大飞跃。(注: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另一种观点则是从两者的差异上来论证后者对前者的飞跃,认为毛、邓在哲学思想方法上有差异,毛泽东推崇矛盾斗争性的作用,邓小平强调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毛、邓在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上有差异,毛泽东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双方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凡是姓资的东西,社会主义都不能容忍,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上,不仅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且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特征上的互补之处;毛、邓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上有差异,毛要通过斗争,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偏重于依靠政治热情、精神理想为动力源泉的做法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邓强调社会主义的社会稳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作用,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同一性。(注:辜堪生:《毛邓思想关系论》,《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1期。) 2、关于两者战略思想的比较研究 毛泽东与邓小平都是伟大的战略思想家,在治国战略、发展战略、国际战略等方面均有深刻见解,对两者进行比较是题中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