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同志一贯重视经济建设中提高经济效益问题。他批评一些经济工作者思想上没有“利润”概念的倾向,认为“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陈云文选》第3卷第24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1982年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一次谈话中,他再次强调:“我们有些地方是大少爷办企业,没有时间概念,没有利润概念。……搞经济工作,没有时间概念,没有利润概念,是不行的。”(第319—320页)时间概念就是要求时间的节约,利润概念就是要求企业必须产出大于投入,重视盈利。陈云同志在这段话里阐述了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陈云同志认为必须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发展中不能大少爷作风,不计耗费,大手大脚,应当精打细算,讲求效益。只有以更少的时间耗费,更少的生产要素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才是实实在在的高速度。 怎样才能实现效益好的高速度呢?他强调说:“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第248 页)因为经济建设规模与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生产之间都按比例地进行,就表明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各种产品都符合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当然就会创造出最高的速度。不然,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他说:基本建设项目“搞起来,没有燃料、动力,没有原料、材料,还不是白搞。”(第253页)这既不可能有速度,更谈不到效益。 为了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根据当时我国的条件,陈云同志强调在大的方面只能通过国家计划才能实现。“国家只有那么多钱,这里摆多少,那里摆多少,都要有一个计划。”(第309页) 随着社会生产的规模日益发展,产品种类日益繁多,特别是人民生活需要多样化和多变,单一的计划体制的弊病就日益明显。陈云及时总结了过去的经验说:“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强调“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第244—245页)即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和藉助市场机制来实现按比例的部分。这一论述实际上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纠正了过去计划工作上的缺点,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高速度,成就巨大。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即经济高速增长,但整体经济效益却在下降,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突出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 陈云同志在1994年2月的一次谈话中再次强调了经济效益问题。 他说:“从全国来看,当前经济工作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规模一定要与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同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第380页)这指明应当注意解决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把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看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有赖于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着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他说:“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宏观调控包括计划调控。当前的问题是投资过于分散,投资规模失控,盲目建设,低层次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资金。不解决好这些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将成为空话。显然,江泽民同志的论述与陈云同志的一些意见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