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同志论干部学哲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当代思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陈云同志一贯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他认为,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而真正做到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又必须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他反复倡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把这看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语重心长地指出:“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陈云文选》第3卷第362页)他认为,在党内、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学哲学有根本的意义。陈云同志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陈云同志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最深的就是实事求是。因此,干部学习哲学,就是要求做到实事求是。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承认实事求是并不难,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却并不那么容易。那末,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陈云同志概括为十五个字,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字原则”是陈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科学概括,是对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的创造性发展。

      按照陈云同志的切身体会,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解决一般原理、原则和具体实践的关系,解决片面的实际和全面的实际的关系,以及弄清情况和决定政策的关系。

      第一、原则不是问题的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来说,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要有理论、原则的指导。否则就陷入盲目性。但是,要具体认识问题,却又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而必须从实际出发。陈云同志概括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九个字原则,就是解决一般原理和具体实践关系的彻底唯物主义原则的科学概括。按照陈云同志的解释:“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同上书,第371页)。 有的人把陈云同志的“不唯上,不唯书”理解为不看文件不读书,不执行上级指示和不要理论的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陈云同志是非常重视和提倡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认真学习、研究贯彻上级的指示的。但是我们在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和把理论的指导转化为实践的时候,就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贯彻执行,而不是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地执行上级指示,也不是从某一理论原则出发,生搬硬套去剪裁现实。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深刻地指出:“对于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贯彻执行,而不是一味盲目执行。”“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0页)同样,“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同上,第51页)陈云同志概括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原则,是对毛泽东同志《反对本本主义》思想的发挥,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的创造性发展。从唯物论的原则来说,上级的指示、文件、书本上的原理、原则,如果是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正确的,那么它对新的实践就可以起指导作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但是理论、方针、政策的运用和执行又必须和当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是机械地照搬。书本、理论、文件、方针、政策,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是研究、处理问题的出发点。研究、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只能是实际。正如恩格斯所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页)

      第二、关键是从全面的实际出发还是从片面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处理问题,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也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但是为什么有些同志的主观愿望也许是想从实际出发,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呢?陈云同志精辟地指出:“从实际出发的关键是,从片面的实际出发,还是从全面的实际出发?有些同志不花时间去弄清楚全面情况,弄清楚事物的本质,而是看到一些现象,就想当然,发议论,作结论,这是十分有害的。所以,重要的是把实际看完全,把情况弄清楚。”(《陈云文选》第3卷第46页)在这里, 陈云同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片面性、表面性是主观性、主观主义或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源。陈云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陈云文选》第3卷第371页)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而达到全面性呢?陈云概括为三条:一、交换;二、比较;三、反复。

      按照陈云同志的阐述:交换是带头的。所谓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即使是同自己相反的意见,我们也要作些分析,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对于不正确的反对意见,我们要把它驳倒。愈是不正确的,就愈要把它驳得彻底,既然要批驳,就得找证据,这可以加深我们的认识。陈云同志认为:正确的意见往往就是由系统地驳倒不正确的意见而产生的。这就是说真理总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比较则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检验黄金的纯度要用试金石,验血也有参照的标准。所以,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在比较的时候,不但要和现行的作比较,和过去的作比较,还要和外国的作比较。这样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准确。

      反复则既是认识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作了比较以后,不要马上决定问题,还要进行反复考虑,对于有些问题的决定,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就可能发现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因此,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最好过一个时候再看看,然后作出决定。政策决定了以后,也还要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使认识更正确。而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

      “交换、比较、反复”这六个字原则,是陈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创造性发展,既明白通晓,便于把握,易于操作,又十分科学,内涵很深。在层次上,也是逐步深化的。“交换”这是考察、认识一个具体事物本身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其实质就是把任何一个事物和过程当作有正、反两方面以上的多种联系的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和把握,揭露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使认识从片面达到比较全面。比较则是进一步分析矛盾,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本质即内部联系,并通过分析、比较,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作出比较科学的决策。反复则是进一步分析矛盾的发展及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的转化。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近似螺旋的曲线,认识上的反复过程,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内部都包含正面与反面,有利与不利,顺利与困难等互相对立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活生生地可变的。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认为正确的东西,由于条件的变化,就可以变成不正确的。这在认识上就需要出现反复。同时人们对于有些问题的认识,有时看到有利方面多些,而对不利的方面则看得少些,或者相反。通常在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问题往往有一个侧重面,认识的全面性就是要求从各个侧面都充分考虑一下。这种考虑有时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决定问题,特别是比较重大的复杂问题的决策,就要留有反复考虑的时间,不要马上匆忙地作出决定。陈云同志概括的“交换、比较、反复”,正是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方法,是使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认识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