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历来为中国哲学所关注。到了近代,这个问题尤显突出和紧迫。从千年帝国春梦中觉醒的仁人志士,看到的是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西方列强,虎视耽耽;茫茫神州,积贫积弱。出路何在?许多有识者将目光投向改天换地的新人。哲学家、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各自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范型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并且站在崭新的基础上,荡涤一切陈旧和腐朽的精神渣滓。在造就一批英才的同时,提出了全新的理想人格理论,代表人物首推毛泽东,他提出了共产主义实践型的理想人格观。这方面的思想浸透于他的大量著作,集中体现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篇章中,当然,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在革命斗争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行动上。 一、毛泽东理想人格观的形成 青年毛泽东思想形成正处在东西方文化在中国交汇碰撞之际,古老的东方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新派人物的救国治民画策都使毛泽东的心灵受到过不同程度的震动,最终,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中国传统儒学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源泉,并因其立足点是人,而对毛泽东理想人格观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尽管毛泽东不喜读孔夫子的书,但孔孟之道还是深深影响了他。特别是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深得杨昌济先生的教诲,而杨是一个尊崇传统儒学但较开明的唯心主义者;以及经由杨而接触的宋明理学的薰陶,使得青年毛泽东思想中唯心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倚重精神力量,并形成了圣人史观以及由此而来的圣人型的理想人格观,这些思想散见于他的《讲堂录》和《伦理学批注》及与同学友人的通信中。他认为“中国积贫积弱,根本原因是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欲求根本解决应从“改变人的道德,变化民质”入手,这就需要“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从根本上改换全国之思想。”所谓“大气量人”,也就是“圣人”,即“既得大本大源者”,大本大源就是宇宙之真理。圣人“通达天地,明参过去、现在、未来,洞彻三界现象。”圣人立于天下,即可“尽毁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参见毛泽东1917年给黎锦熙的信)这种圣人观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似乎已成了中华文化的积淀之一,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它,但它却象一抹若有若无的迷雾,直至毛泽东的晚年仍在他的脑海中游荡。 传统儒学对毛泽东的思想影响当然不是完全消极的,尤其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对毛泽东影响的积极之处较为明显。毛泽东在一师期间,就常去听刘人熙等讲船山哲学,对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学风,颜元、李塨的习行哲学,尤为向慕。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转引自汪澍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第21页)曾文正虽崇奉宋明理学,但不拘泥,他将宋明理学由内圣引向外王,鼓吹调和汉宋之学,中西之学,将汉学的实事求是与宋学的格物即理相贯通,把理学从道学家的书斋迁至经邦治国的实践中来。 当然,这里的“习行”与毛泽东的“实践”,以及汉学的“实事求是”与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是迥然异趣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容置疑的,这些哲学思想为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精神、实践哲学的创立勘定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而这两者也构成了毛泽东理想人格观的重要内容。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习行”精神就使毛泽东没有成为一个在书斋里研读经书的儒者,而将其理想与理论投射于身外的实际活动中,在实际活动中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1917年冬,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筹备建立新民学会,“这时候这些人大概有一种共同的感想,就是‘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并得出结论,就是“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终于在1918年4月成立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 改良人的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并要求会员“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1920年5月8日,新民学会旅沪会友在上海半淞园开会,决议要形成“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的学会态度,新会友入会宜有四条件:(一)纯洁;(二)诚恳;(三)奋斗;(四)服从真理。 新民学会的构想和实践是毛泽东理想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由对圣人型理想人格的憧憬而转身投入现实理想人格的积极追求和塑造,这种活动本身也就是对圣人型理想人格观的反动。 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浪潮也冲击了毛泽东。他读了很多反映十八、九世纪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代表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等,读这些书的时间在1912年下半年,这些书中的思想对当时的毛泽东来说还是很新颖的。他很认真地读了这些书,后来他曾形容自己正象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拼命地吃菜一样,拼命而贪婪地读书,就是指此事。这些人、这些书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理想人格观的形成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若要一丝一缕地去分析这些人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似乎是既不可取,也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