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开源审计 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相当紧缺,难以满足人们对卫生防病事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为了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稳定发展,其经费来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另外有有偿服务收入等。开源审计就是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来源的各种途径、资金是否依法到位,是否存在没有开发利用的资金来源;其次,指导资金的使用流向,防止挤占和挪用,让资金尽可能多地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之中。具体到某一单位,可以用人均总收入来评价综合经济效益。 人均总收入=年度预算内外总收入÷年度职工平均人数 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综合经济状况,同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有相似之处。人均总收入反映全员在卫生防病、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任务的多少,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可能性的大小。 此外,评价经费收入效益的指标还有:预算内外收入指数、人均科研收入、人均基金收入、人均有偿服务收入等。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使用效率的审计 (一)在保证完成卫生防病任务的前提下,降低职工年人均的资源消耗。 (二)人员经费的比例不宜过高,有利于改善单位的其他条件,从而促进卫生防病事业的开展。 (三)公用经费中各种经费的比例要适当,要减少行政性开支,增加业务费的比重,让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之中。实践中,需要注意:业务费与公务费的比例偏低不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业务费要满足单位工作各环节的必要开支;设备费的使用,要减少一般设备的开支,重视尖端仪器和工作必需设备的购置。修缮费要用于房屋修缮,禁止用于基建或挪作他用。 可以采用相对指标定量的检查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促使经费使用预算的分配日趋合理,经费的使用效益日益提高。 三、对物资设备的管理审计 (一)参与设备购置可行性的论证,检查审批程序,预测经济效益。 (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检查评估。评估标准有两个方面:机时利用率;仪器设备各种功能的开发利用。 (三)仪器设备在疾病预防控制、医学科研和有偿服务中所起作用的检查评估。检查评估仪器设备面向社会的人数;使用该仪器设备做出的科研成果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服务的总时数及有偿服务收入等。 (四)检查仪器设备的淘汰情况,减少陈旧设备对人力、房屋的占用和能源消耗。 四、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后勤承包和经营的审计 经营承包审计是对契约双方履行经济责任的评价、鉴证和监督,通过对从发包到承包过程的检查,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合法权益。具体审计内容有:通过审计调查,完善承包机制;纠正发包与承包关系不清的现象;促使合同内容、分配制度等条款符合政策规定;通过承包前审计,对原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效益作出评价,科学地确定承包指标,以节省疾病预防控制经费;通过事中审计,检查承包单位原有管理职能的履行,这是因为有的部门在承包之后放松了原来的管理职能,例如修缮部门重新维修,片面追求产值和营业额,忽视单位宏观效益等;通过事后审计,评价和鉴证承包合同的执行;承包期满,根据合同的规定清理资产和债权债务,评价承包指标完成情况,监督合同的兑现。 五、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横向经济联合和三产的审计 (一)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审计。这是减少投资风险的重要措施。为此可以调查了解联合各方的技术经济状况,从经济、技术、管理和市场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价。 (二)投资方向选择的审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缺乏资金、经营场地、初中级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缺乏产供销渠道和市场信息。因此,在投资方向选择上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技术服务和智力的优势。 (三)审计协议合同,明确联合各方责权利的关系,维护单位合法的经济技术权益。 (四)对投出资金和技术的管理审计。要经常检查评价投出资金或技术的管理情况,检查评价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资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履行、保证投资方投资的收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