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中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测评与审计风险程度的估量。在诸多内部控制手段中,与审计人员测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的主要有:授权批准控制、职责分工控制、会计记录控制和实物控制与独立检查。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自我检查、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在加强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维护财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会计账表、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它们为企业管理人员了解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数据。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正确,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利学性和正确性。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目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二)加强分析性复核手段的运用。分析性复核是 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采用分析性复核可以从总体上对企业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做定性分析,了解各经济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其会计资料中的重要比率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性复核以发现其异常变动项目;在发现异常变动项目后,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追加话当的程序来获取审计证据。 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应注意选取一定的会计科目,根据该科目的明细账数字编制分析表,进行多期间的比较或与同行业比较,也可以根据各科目间的勾稽关系将有内在联系的几种比率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本年各月或季度某项目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并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以核实该项目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记现象。 (三)必须在权衡因会计信息失真增加的审计风险的前提下考虑成本效率原则。审计人员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时,如果无法取得充分且相关的审计证据,则应视情况在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中予以反映。特别是在会计信息失真状态下,审计人员更应该优先考虑审计风险的高低,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审计取证的成本、效率进行权衡和抉择。 (四)在真实性审计中注意"硬数据"的获取。硬数据主要指实物证据和共持证据。当审计人员的被审对象是"硬数据"时,评价证据的充分适当性相对而言较为容易。例如,通过对原材料进行准确的实地盘点得出的就是"硬数据",因为从中得出的审计结论是惟一的。同样,大多数的独立当事人之间的货币结算也属于"硬数据",审计人员能较为容易地得出结论。 (五)对重大审计事项进行多方面证据和多形式审计证据的相互印证。因为对不同来源取得的审计证据互相验证时,审计证据可信程度高。例如:将经营计划、生产计划及完成情况、产品生产实物消耗情况、销售合同及其执行情况等方面情况审查取得的证据与生产成本、销售收入等方面账面反映数据进行相互印证,就可以鉴别是否存在虚假或人为粉饰会计信息,通过这样多途径的印证和鉴别可以提高审计证据的可信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