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行业审计产生的积极作用 1999年那种大规模的全行业审计对我们的经营与管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了行业法制意识与风险意识的确立与强化。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金融业来说,影响尤为巨大。而我们甚至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之内觉察不到我们从事的职业的风险威胁。外部审计监督却正是从客观、法制、风险的大背景下向我们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将我们引入了理性的思考。在这种外来刺激中,我们的法制意识、风险意识正在不断地得到强化,依法经营、关注与规避风险已成为业内共识。 清醒的直面现状、直面家底,增强了加速寻求解决问题途径与方法的内在动力。1999年的全行业审计,是在真实性基础上全面展开的,无论从广度与深度来说,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震动。审计揭示出的问题,所作出的原因分析、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管理财富。正是在这种近乎冷酷的直视中,我们看到了问题,看到了问题的严重程度,看到了危机的存在。也正是在这种直视的同时,我们急切地希望加以改善与改进,并具体化地一桩桩一件件解决应解决的问题。 促进工商银行内部监督机制的整合完善,促进内部制约与监督机制的建设与确立。外部审计监督让我们看到了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同时也令我们更清楚地看出内部监督弱势的软肋所在。应当指出,金融业内部监督历来都是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环节上发挥了各自独立的作用,例如会计复核制度、信贷审批制度等等。但从执行效果看并不理想(外部审计监督查出的大量问题也可从侧面加以佐证),产出(效果)的机会成本较高。当然这其中不乏许多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但现实毕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强身健体"自强约束的命题。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再从力度来看,则需重拳出击,依靠制度的约束与制衡。目前实施的全面、全程、下审一级的内部监督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进一步拓宽了金融业融入经济与社会的视野。金融业在社会分工与定位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金融业还较多地残留了以国家机关为特征的形象痕迹,而从计划经济中脱胎而出的银行职员要在意识深处摒弃这种观念与影响还有待时日,银行管理人员比照行政级别便可窥见一斑,而外部审计监督无疑冲击了这一传统观念,它令我们看到了银行作为平等经济主体的真实存在,令我们感受到了效益原则的迫切压力。正是这种状况,使我们不再自我孤立或高高在上,而是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大框架中,重新审视金融业的定位以及与各领域各层面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拓展金融业的生存空间。这种视野的扩大,也将使我们更广泛地接触到许多新知识、新领域,从而有所借鉴、有所参照、有所利用。 如何把握主动积极应对第二次全行业审计 4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面临着工行的全行业外部审计,可以预见,这次全行业审计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内容与新的特点,对工行人来说,当然又是一次检验与选择。 一是在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支持配合外部审计。我们一定要构建一个与外部审计对话与沟通的平台,从而在资料准备、信息提供、人员配合、支持保障等方面积极地配合外部审计。当然,我们还可能需要扫除掉那么一点点被监督的心理与情绪障碍,因为这仅仅只是角色分配的不同。因为现实世界中,没有天然的完全固化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大目标一致,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心怀坦荡,自然也就应当支持配合好,也可以支持配合好。 二是积极地运用外部审计结果,整体推进经济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益的提高。我们应当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加以分类整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措施与办法,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问题拓宽眼界,善于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角度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等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把准脉搏,开出对症药方。许多问题对业内人员来说,难免灯下黑,一叶障目,或者护痛怕痒。外部审计监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全面诊治,效果自然强了许多。接受一次外部审计,便应当有一次收获,这是一种自我机会成本较低而收益较丰的机会。因此,如何落实好审计决定、意见,则是我们应当着力关注的问题。这样,不少地方都可以产生防患未然、举一反三的功效。落实审计决定与意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程序操作,而应当从细致处入手,大处着眼,注意经营与管理的信息反馈,在运行中调整与提高,从而达到整体推进之目的。经营水平与管理水平有了提高,效益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是在反思中强化制约监督意识,完善制约监督机制与制度。这几年,我们往往会在面对审计结果的时候,发出如此的感叹:许多业务我们自己也查过,为什么就没查出问 题来,由此而带来的管理风险屡屡遇到。当然,这里有领导重视程度、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关键是还在于有无有效的机制与制度,有无严肃的充满活力的运作。如此而论,当前及今后更加重视银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与制度建设及其实效,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