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成"账外资金"的来源和渠道 1、截留收入形成的"账外资金",这是企业形成"账外资金"的重要来源。截留收入情况主要有:(1)企业截留对外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劳务收入。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为辖属"多种经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单位提供加工、维修、运输以及代理业务收入、服务业收入、技术咨询收入、技术服务收入、技术培训收入、劳务收入等。因国有企业所辖的各"多种经营"业大部分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各国有主体单位为"多种经营"企业提供加工、维修、运输、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劳务所发生的费用都由主体成本承担了。而"多种经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对国有企业提供的劳务主要是以现金形式支付。这部分现金就很容易被企业截留形成"账外资金"。(2)截留私自变卖资产收入。有些国有厂矿、车间甚至个别班组的个别领导目无法纪,私自变卖报废资产、废旧物资、剩余材料等。更有甚者把生产用的紧销物资私自卖给私营企业或私营施工单位,从中获取低于材料成本价格的收入形成的"账外资金"。(3)截留各种租金收入。一些单位私自将公房、场地、仪器、设备、房屋等资产以低价租给"三产"企业和私营企业,从而获取现金收入形成"账外资金"。(4)截留各种价外费用收入。主要包括收取的基金、补贴、违约金、手续费、包装费、运输装卸费、代收款项及各种油品、液体产品的充装费、看车费、保管费等,这些收入本应上交企业财务,但有些单位私自截留形成"账外资金"。 2、成本列支形成账外资金,这是账外资金形成的主要渠道。因为国有企业的许多"多种经营"企业与主业有着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联系,"多种经营"企业与主业的经济关系实际上不是企业间的关系,而是分而不离的"内部经济关系"。国有企业是"多种经营"企业的主办单位,"多种经营"企业是国有企业的"多种经营"。这就使许多"多种经营"企业成为主体企业调剂资金的"蓄水池"和解决职工福利的主要手段。这就难免产生一些虚假结算项目进入成本。如:用一些假维修项目、假货单、假工程结算项目列支成本,将结算收入收回后形成"账外资金"。会计制度改革后,取消提取大修理基金,不再划分大、中、小修理的范围,发生的修理费用直接在成本中列支。这就使-些企业为了完成大修理计划,以大修、中修的名义搞计划外工程,购置计划外设备,然后将形成的账外资产挂在"多种经营"名下。国有主体企业再以租赁收入转到"多种经营"账户下形成"账外资金"。有的国有企业为给职工搞福利,与客户内外勾结,虚列材料支出,虚报修理计划,或通过变通材料、修理费等来获取现金收入形成"账外资金"。 3、通过往来账户形成"账外资金"。有的国有企业为了逃避检查,把一些多年来与企业有往来账关系的、信得过的私营企业作为小金库的"避风港"。他们往往用人为加大工作量、增大预算等办法,增大应付款或其它应付款的数额,在机会成熟、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将资金划给对方,再由其转交企业形成"账外资金"。有的国有企业借用以物易物的交易方法把往来账转换成"账外资金"和账外资产。 对"账外资金"的审计方法 1、核对往来账户的审计方法。该法是通过对国有企业所办"多种经营"单位往来账户的审计,发现国有主体企业与"多种经营"有往来账款项的,就顺藤摸瓜,审出截留"多种经营"劳务收入形成的"账外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对往来账款项进行归纳分类,寻找线索。对长期挂账的往来项目重点排查,看是否存在虚挂支出、转移资金的现象。对有可疑的账户资金活动情况可以向对方发函,了解对方银行账户是否有相同的资金流进。从而挖出企业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等形成的"账外资金"。 2、成本费用支出审计方法。成本费用支出的项目很多,但进驻一个企业后,要对一个单位成本费用支出项目做一下归类,了解掌握一个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对该单位有自主权,而又在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的可变动费用进行重点审计。如:材料费用,核查材料账、卡、物支出明细是否一致。对重点材料进行纵横对比审计,发现异常的可深入车间、班组进行调查,看是否有冒领、虚假、变卖等原因而形成的"账外资金"。对主体租赁"三产"的设备、车辆、房屋等资产进行核对。审计是否有资产账、购建时有无计划、价格是否合理等。从审计中查出虚假租赁收入从而挖出"账外资金"。再就是通过费用支出,如:查养路费、燃料费、修理费中的车牌号与资产账中的车辆号相对比,从而查出为"多种经营"承担的各项费用,转移劳务收入等形成的"账外资金"。 3、询问、观察审计方法。进驻-个企业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多接触职工,询问一些问题,从中掌握本企业的情况。对职工反映-些该有的收入没有入账,该有的支出财务账没有反映,如有福利支出而账上未发生,有各种材料的装车费、保管费、看车费,而单位财务未列收入等问题就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审计,查收入的去向,查发生费用支出的地方,从而挖出企业的"账外资金"。 4、实地盘点审计方法。这主要对企业的库存现金和现金账进行突击性的审计。审计其有无大额现金、有无公款私存、有无白条抵库、有无账外收入等,从而挖出企业的"账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