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法。就是通常所说的“逆查法”,即先从会计报表(或总账)入手,了解企业的总体概况,然后再检查明细账。在与总账、报表核对金额一致的前提下,逐笔审核“摘要栏”的每一内容,发现疑点,抽调原始凭证。 二、内查外调法。这一方法,是在“常规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对“往来款项”。内查,指的是同一系统(或行业)上下级之间,利用核查“往来款项”发现问题。比如我们在对××局下属的××公司审计时,发现该公司账面上有“其他应收款———××局”××元,而在核查该局的财务账时,没有发现对应的“其他应付款———××公司”,经过我们的再三追问,一个20多万元的“小金库”露出了水面。外调,针对的是“往来账款”。逐笔核查“往来账款”,发现疑点,去供货方(或购货方)调查取证。比如,在对××公司审计时,发现该单位“应付账款”明细账中与××厂有一笔款项有些可疑,我们就对此笔业务进行了外调———去××厂查证,结果核实,此笔业务纯属虚构,该公司与××厂已多年不发生业务关系,在铁的证据面前,被审计单位会计不得不承认,这是领导授意设的“小金库”。 三、乱账理顺法。这一方法是针对会计基础“薄弱”、记账混乱的单位而言的。有的单位的会计账簿初看时,让人有头晕的感觉:不光装订乱、有的甚至用报纸包着;字迹潦草;而且连记账凭证上的会计分录、原始凭证统统都乱。对于这样的账簿,首先就要建账,把所有的原始凭证都理顺。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把问题查深查透。我们在对××事业单位审计时,该单位会计以不是学财会出身不会记账为由,让审计人员把工作对付过去算了,而我们一开始也确实相信其所言。然而,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问题就逐渐露出了端倪,好一个不懂财会的会计,出手竟如此高明,不能不令我们这些门内人瞠目:记账凭证上“摘要栏”记载“收到县财政局拨款”,会计分录: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拨入经费”89万元———挺正常的一张记账凭证。刚开始时,我们被他的乱账弄晕了,总想快点审完算了,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又迫使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通过一笔一笔的理顺账目,结果发现该记账凭证后所附的原始凭证———预算拨款单上却是100万元,造成资金转移11万元。面对这样的结果,会计仍否认事实,端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假的终究是假的,最终没能逃脱审计人员的火眼 四、搜集线索法。这一方法要求 审计人员对全年的审计项目暨所涉及的审计单位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做到心中有数。就是具体在审计某单位对其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时,注意每一张单据的抬头、内容等,以便从中发现年初计划中其他被审计单位的线索。发现线索后,采取复印或抄录单据号码、内容的方法,到该票据的来源单位进行核查,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对方的“小金库”(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语言攻势)。 五、用“心”审计法。这一方法要 求审计人员在平常的审计工作中要多动脑筋,善用换位思考,不要被被审计单位的账面现象所迷惑,要对某一现象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判断,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我们在对××事业单位审计时,发现固定资产明细账上新建的办公楼与所预测的价值相差甚远,经询问会计人员,说是由于缺少资金,该楼房的一楼(即门面)的所有权已归××建筑公司,固定资产账上的办公楼只是指的二楼,这样我们就不用支付该楼房的价款了,并且会计人员拿出了该单位与××建筑公司草拟的协议。这可能吗?用一楼20间门面的所有权抵顶二楼的价款,等于二楼是空中楼阁,谁这么傻呀!经过我们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使被审计单位道出了“抵顶”的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