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对外新闻宣传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岗,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 保定 071000;戴建兵,河北经贸大学金融系教授 石家庄 050051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通过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打哑巴仗”是要吃亏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抗战时期党尽一切力量创办对外宣传阵地,并充分利用外国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进行对外宣传报道,还派遣部分同志到南洋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后,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保存进步文化力量,把在重庆、桂林等地的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疏散到香港,建立了新的文化阵地。1944年,随着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中共对外新闻宣传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通过长期努力的对外新闻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并使之有力地配合了党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为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3)-04-0057-07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创办各种报刊开展宣传。“打哑巴仗”是要吃亏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教训。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新闻宣传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在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和新闻封锁下,党的新闻工作者们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斗业绩以及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四面八方。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前党的外宣工作述略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状态,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也进入了一个低谷。国民党在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军事““围剿”和新闻封锁之时,不断地宣传“赤匪”的“暴行”,这一类歪曲、攻击宣传层出不穷地充斥于国民党的新闻媒体上。外国尤其是西方的新闻机构由于大都持有反共的编辑方针,同时又不能实地采访红色苏区而大都采用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消息。“十年来国民党一直对红区保持全面的新闻封锁,在全国到处散布‘恐怖’宣传,把它自己的飞机和重炮所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破坏大都归咎于‘共匪’,但事实上红军是根本没有这种武器的。”(注: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86页。)面对国民党的“围剿”和诬蔑,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只有两家报纸,即《先锋报》和《救国时报》。

      1928年4月,左派组织“美洲拥护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有些人是美共党员)在美国旧金山油印出版了不定期刊物《先锋》。1930年4月该刊迁纽约正式创刑,改为铅印,并改名为《先锋周报》。后又于1934年上半年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名称改为《先锋报》。该报编辑余光生曾于1932年3月加入美国共产党,任美共中央中国支部局委员和美共中央中国局书记。该报以处在美国社会下层华侨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的抗日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号召广大侨胞和各国民众支援中国抗战。

      1935年5月15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机关报《救国报》创刊于法国巴黎,与纽约的《先锋报》成犄角之势,共同承担着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宣传任务。《救国报》初为半月刊,从第11起改为周刊。1935年12月9日改为《救国时报》,刊号另起。先后改为五日刊、三日刊、双日刊。该报名义上由王明负责,实际主编先后为廖焕星、李立三、陈潭秋,吴玉章、吴克坚、饶漱石曾在该报工作。该报最初在莫斯科编辑,打成纸型后航寄到巴黎印刷出版。自1936年该报在巴黎建立中文排字车间后,在莫斯科编好的稿子就直接邮寄到巴黎排字印刷。发行量达两万余份,遍及43个国家。

      《先锋报》和《救国时报》都是中文出版,主要读者对象都是海外侨胞。这对于争取侨胞固然是必要的,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十分陌生的。

      美国记者斯诺对陕北苏区的采访和报道,有力地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使全世界首次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1936年6月,斯诺经宋庆龄介绍,由中共地下组织安排,进入陕北苏区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新闻采访。对于斯诺的来访,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欢迎。周恩来对斯诺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注: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第43页。)斯诺原定计划采访92天,实际日期大大延长。他访问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多位党和红军的领导人,访问了红军战士和边区群众。他经常去毛泽东住的单间窑洞,一连谈上几小时,有时差不多谈到第二天黎明。斯诺把“主席”对世界和中国人民说的话,逐字逐句地记了下来。“毕竟我是一种媒介,他通过我,第一次得到了向世界发表谈话,更重要的是,向全中国发表谈话的机会。他被剥夺了合法地向中国报界发表意见的可能,但是,他知道,他的看法一旦用英语发表出去,尽管国民党实行新闻检查,也会传回到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耳朵里。”(注:《斯诺文集》第1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92页。)毛泽东向斯诺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红军是怎样壮大起来的以及万里长征等等。斯诺离开保安之前,毛泽东又与他谈了国共再次合作的条件。斯诺回到北平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讲述了他的苏区之行:“我的同行们及我本人写的报道,在国外发表之后,迅速传回了中国,并在远东所有报纸上登了出来。我还把和毛的长篇谈话的全文,连同苏区情况的综述,交《密勒氏评论报》发表,它在学生和国民党官员中拥有广泛的读者。”(注:《斯诺文集》第1卷,第220页。)自11月14日起,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英国《每日先驱报》及其他国内外报刊开始陆续刊登斯诺采写的陕北苏区的新闻报道和照片,介绍了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共产党人的信念和主张以及陕北苏区的建设成就。

      对于斯诺的报道,国民党最初说是招摇撞骗,断言他从未与共产党人接触。“当我发表了一些照片加以证实时,新闻局就威胁要取消我的新闻记者的特权”(注:《斯诺文集》第1卷,第221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