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10年国人对西北开发问题的认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用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610064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抗战前10年国人对西北开发问题的认识是近代西北开发思想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开发的可能性、重要性、原则和程序4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探讨,认为时人不仅非常重视西北开发、对开发的成功充满信心,而且还提出许多较为深刻的见解,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不无启发。抗战前10年国人对西北开发问题的认识已达到新的高度。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西北开发,历来皆为世人瞩目,而对西北开发问题的认识则历代均不尽相同,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反映时代的要求。抗战前10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经过长期的战乱,取得了统一,获得了难得的建设机会,但同时又面临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势下,作为救亡图存的一种途径,西北开发被寄予厚望,又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当时,朝野各界纷纷建言献策,各抒己见,对这一问题作了全面探讨。讨论的结果,既形成了共识,也存在分歧。但不管共识还是分歧,都是时人努力思考的结果,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北开发的特点。因此,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对当时西北开发的认识,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已有学者作过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仍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注:阎沁恒:《抗战前建设西北舆论之分析》(见,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12辑,1987年12月,第423-437页)对此主题作过初步探讨;张力:《近代国人的开发西北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8期,1989年6月,第163-188页),也曾将此作为其论题的一个部分加以阐述。另外,葛飞:《国难声中的西北开发》、贾晓慧:《评抗战前的西北开发》对此亦有所涉及。),拟对此作进一步探讨,以期明了时人对西北问题的认识已到何种程度。

      一、西北开发的可能性

      较之东南地区,西北向为贫瘠,对其开发自然有非常的难度,但也并非绝无可能。抗战前10年,国人对西北开发可能性的认识,一般基于人文和地文两大方面。

      关于人文。时人都非常强调西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认为西北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光荣的历史,如尧舜禹汤文武的修明政治,秦皇汉武的发扬武力,都以西北为其发祥的根据地”,而“考中国文化演进的历史,实由西北而渐趋于东南,中国古代文化,其策源地皆在西北……西北为中国最古的圣地”。(注:曾养甫:《建设西北为本党今后重要问题》,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8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1年,第24-25页。)江西南昌《民国日报》1934年10月24日的一篇文章也认为:“西北为我民族发祥地,文化武功,彪炳史乘”(注:《论建设西北》,江西南昌《民国日报》,1934年10月24日。《革命文献》,第88辑,第129页。),而致力推动西北建设的张继、戴季陶等人,更是屡次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阐释西北地区在中国的地位。

      关于地文。时人关注的要点为西北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民国时期,时人所谓西北,范围广狭,所指不一,有将外蒙古并入的,亦有认为察哈尔属于西北的,甚至也有认为秦、晋不可分的等等。所含省份,至少4省,最多可达9省之广。(注:参见张力,阎沁恒著作。)从抗战前10年时人的论述看,多指陕西、甘肃、宁夏、绥远、青海、新疆6省。这6省,多地处高原,气候严寒,水源短缺,交通梗阻,但地旷人稀,有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空间。据时人调查,6省面积共约1080万方里,占全国面积1/3弱(注:寿昌:《西北建设的前提——铁道政策》,《建国月刊》,第14卷第2期,1936年2月。),而人口仅22588541,不足全国的5%(注: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地理学报》,第2卷第2期,1935年。),至于“西北各省的人口密度,新疆为五,青海六,甘肃四七,最高的算是陕西,亦不过一二五”(注:祝世康:《西北的经济建设》,《建国月刊》,第8卷第5期,1933年5月。)人,可谓人烟稀少。西北的荒地,据董时进的估计,亦为最多。建设委员会1931年估计西北的荒地,陕西有1563295顷,甘肃有14787867顷,绥远有36000顷,新疆有1646656顷,宁夏有25000顷,共计2000万顷左右,开发极有希望。(注:建设委员会:《开发西北计划》,《建设委员会公报》,第16期。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57辑第566册,文海出版社,第316-317页。)直到1936年,据实业部调查,西北6省仍有荒地7364904亩。(注: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7月,第199页。)因此,时人均积极主张移民西北,以缓解中国的人口压力。而最为国人称道的是西北丰富的自然资源。1929年10月,戴季陶在中央军官学校演讲时就说,“大家总以为西北是贫穷寒苦不过的地方,其实何尝如此,譬如新疆是无尽藏的财富之区,陕西、甘肃也是有将来开发不尽的财富”。(注:戴季陶:《向西北猛进的两大意义》,见戴季陶等:《西北》,新亚细亚学会出版,1932年版,第6-7页。)邵元冲也曾说:西北决不象过去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穷苦,“现在西北所缺乏的,只是近代生活需要的工业品,而不是天然的原料,天然的原料,在西北可说是遍地都很丰富”。(注:邵元冲:《西北之实际与建设》,《革命文献》,第88辑,第240页。)就矿产而言,“凡新式国家,工业社会所需要之原料品,西北各省,莫不异常丰富”(注:何应钦:《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革命文献》,第88辑,第34页。),而陕西的石油,甘肃新疆的金、银,宁夏的盐,绥远的石炭及铁等,都极有丰富的蕴藏,年产总额可达3400余万元。(注:向金声:《西北资源的调查》,《建国月刊》,第14卷第2期,1936年2月。)据第四次中国矿业纪要记载,仅陕西煤的储量就达71950万公吨,占全国总储量的29%。就农产而言,亦十分丰富。单陕、甘、宁、青、新五省“每年产棉有二万四千八百余万斤,几占全国棉产总额之四分之一;产麻有五千四百余万斤,占全国麻产总额之五分之一;产药材有三千九百余万斤,占全国药材总产额之四分之一强,其他农家用品如麦及高粱等产额,亦颇可观”。就畜牧而言,西北的出产更为可观。五省“有羊一千八百五十六万余头,有牛一百四十八万余头,两者合计,几占全国牛羊总数之五分之三”(注:见刘汝璠:《开发西北之先决问题》。周宪文:《东北与西北》,《新中华杂志》,第1卷第11期。),羊毛年产可达420000担。(注:《建设委员会公报》,第17期。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57辑第567册,文海出版社,第221-222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