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裕声,军事科学院军史部副部长

原文出处:
军事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E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83-(2003)03-0028-06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确立为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党总结国防建设长期实践形成的新认识、作出的新概括,是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新世纪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走良性发展的道路,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对国防建设水平始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会有强大的国防。加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早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两件大事来抓。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被迫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与此相适应,中共中央不得不对既定国家建设进程作出必要的调整,提出了以“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来处理所面临的战争与建设问题。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家财政执行“战争第一”的原则,军费开支维持在32.9%~43.1%的高水平,装备购置费的比重由1950年的7.5%上升到1952年的32%。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坚决贯彻“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没有国民经济的恢复,没有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援,是很难取得战争胜利的。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他认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是加强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们的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基于这一认识,一俟战争结束,中共中央即决定精简整编军队,降低军费开支,把发展经济作为全国人民致力的主要目标。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付诸实施后,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56年,针对“一五”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财政预算30%的情况,毛泽东指出:这个比重太大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低到20%左右,把钱省下来搞经济建设。为此,他要求把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提高到战略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并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统筹解决的重要矛盾之一,要求全党全军从全局的高度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毛泽东幽默地指出:“你对原子弹是真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开支,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1954~1960年,尽管国家军费开支比例作了大幅度下调,军费开支仍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5.3%,保持了一定的比例,加上军队人员减少,军费仍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仍发展较快,将战争年代的杂色装备大部更换为国产化、制式化装备,现代化程度也明显提高。相反,国防建设如果超越国家经济力量的限度,既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会削弱国防建设。在这方面,中国也是有教训的。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共中央在主观指导上出现的一些失误,形成“一切以战备的观点来衡量”的思维定式,军队员额激增,军费开支加大。一方面长期将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国防事业中,挤占了应该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停滞和落后,又反过来影响了军队现代化建设,使预算中的军费因买不到计划中的装备而闲置起来。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长达十几年之久的国防建设挤压经济建设的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经济不发达,国力太弱,国防现代化就不可能。为此,要横下一条心,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经济建设,一切围绕这个中心,不受任何干扰。他说:“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邓小平要求,军队不但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人民解放军坚持在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下行动,裁减员额100万,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逐年下降;积极参加国家与地方的重点工程建设,腾出部分机场、港口、设备和空闲的营房、仓库、场地等为地方建设服务,全军医院和大部分服务设施向地方开放;军工企业积极发展民品生产,利用军队取得的高科技成果为地方建设服务;积极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等。与此同时,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防和军队的长远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