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26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3)05-0054-05 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势下,国人发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宣传开 发西北的各种报刊杂志也相继创刊。各有识之士以挽救国家危机为己任,为开发西北纷 纷献计献策。在舆论界、理论界的推动下,中国自下而上地掀起了开发西北的热潮,南 京国民政府也制定了开发西北的计划,开始致力于开发西北。 对于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学术界研究较少。近年来曾有学者发表文章,大都就当时 西北某一领域的开发与建设进行研究(注:主要成果有: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 北地区的农业开发》,《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刘正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 ,《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等。),而对于民国时期西北开发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对 于西北开发如何掀起、公众舆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有何影响等尚是研究空白。 本文从民国时期主要报刊杂志刊登的有关西北开发的文章,从公众舆论的角度研究民国 时期的西北开发问题,以期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公正的 评价。 一 民国时期所称的西北是指陕西、甘肃、宁夏、绥远、青海、新疆六省,面积约占全国 的32%,人口仅占全国的6%,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1919年,孙中山撰写的《实业计 划》中就提出了开发西北的设想。他认为,“中国西北部之铁路系统,由政治上、经济 上言之,皆于中国今日为必要而刻不容缓也”。“尚有铁路与此等地方相通,则稠密省 区无业之游民,可资以开发此等富裕之地”。[1](p224)因此,修筑铁路、移民垦荒为 孙中山提出开发西北、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受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限制, 加上军阀混战的社会局势,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开发计划。对国情的估计不足,使孙中山 壮志难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并不重视西北的发展,对西北人民的悲惨境遇和疾苦 漠不关心,所关心的是如何消灭红军的问题。正如时人所评,“为我国前途计,开发西 北、实为急务。可惜内政设施,及当局者之目光,均少注意及此,所以民生之凋敝,社 会之不宁,莫得根本解决”[2]。从1929年到1931年,整个中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西北地区更是天灾人祸不断,旱灾、冰灾、震灾、兵灾接踵而至,使得西北地区哀鸿 遍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丧失,华北亦将不保,日本亦现出吞并全中国的野心。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和中国西北的边疆危机,国人发出了开发西北的强烈呼声 。“因年来边地之丧失,总共不下数千万方里。国土日蹙……近之东北四省暴日之占据 ……国人以不少之感动,于是经营西北之声浪喧腾于人也”[3]。《边疆半月刊》第一 卷第四期上发表金鉴《开发西北的“人”与“财”问题》一文,也提到“当东北三省沦 陷时……开发西北的声浪便高唱入云”。“年来,国人困怵于边事人亟,外侮堪虞,于 是,举国一致有开发西北之议;国内研究边事之团体与书报亦风起云涌,竭力鼓吹”。 [4]《大公报》、《东方杂志》等当时著名刊物不断刊登宣传西北、研究西北的文章。 以开发西北为主要内容的报刊也大量涌现,以至于“国内市场上看见许多关于边疆的丛 书和刊物”[5]。1929年3月《西北》创刊,1929年4月《新西北》、1930年10月《新亚 西亚》、1931年11月《西北研究》、1932年5月《开发西北特刊》、1932年《边事月刊 》、1933年1月《新中华》、1934年《边事研究》、1934年3月《边铎》半月刊、1934年 9月《西北问题》季刊、1936年8月《边疆半月刊》等刊物纷纷创刊。这些刊物都以研究 西北、开发西北为宗旨。社会各界人士以此为阵地,纷纷发表评论,各抒己见、献计献 策,阐述开发西北的重要性、如何开发西北及开发西北应注意的问题等,掀起了持续多 年的开发西北的热潮。 二 从办刊宗旨和发表的文章看,20年代末到30年代上半期舆论界、理论界关于开发西北 的内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巩固国防、挽救民族危机出发,极力陈述开发西北的重要性。资源富饶的西 北,早为帝国主义国家所觊觎。苏联出于其远东战略的考虑,极力想把新疆纳入自己的 势力范围,新疆与苏联的政治经济联系均超过与中国中央政府的联系。日本在九一八事 变占领东北后,也插手西北,制造分裂事件。英国更是觊觎西北已久,急想把西藏、云 南、川边和他们已占据的印度、缅甸打成一片,并在内外蒙古设立和记洋行,垄断商业 ,实行经济侵略。时人呼吁,“我国受国际帝国主义者之包围,已经到了四面楚歌的时 候……为巩固国防,繁荣边地,杜绝列强侵略,开发西北非办不可”[6]。以前西北地 区“国人以内政未修,军事未平,无暇顾及,今因强邻逼处,情势危急,从事开发势不 可缓”[3]。《新疆半月刊》在其创刊号发刊词中表示:“本刊欲本其微志,努力于目 前救亡之途,使得促醒醉生梦死的国魂,发扬沟通民族的精神,使之整个团结在同一目 标下,御侮图存,群策群力,挽此浩劫。”为抵御日益扩张的日本侵略,为抗战做物质 准备,开发西北亦是当务之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人视经营边疆为挽救危亡 之要图。开发西部以开利源而巩固国防”[8]。“以今日之国势而论,东北则藩篱尽撤 ,东南则警号频传……故持长期奋斗之说者,力主西北之建设,以保持民族之生命线。 ”[9](p158)周宪文在《新中华》上发表《东北与西北》一文也认为,“东北业已版图 变色,西北又已岌岌可危,为免使西北为东北之续,固急宜从事开发,巩固西防。即为 收回东北失地计,西北之开发亦为当务之急。盖在今日非有丰富之资源不足以做持久之 战争。华北各省民穷财困,赖以供给饷需实非易事。苟能开发西北则河套所属,正今后 之粮库所在,未容忽视”[10]。开发西北也成为《大公报》30年代现代化方案中的一项 重要内容。1931年12月18日《大公报》在社论中明确提出:“中国对日必然举国一致为 长期的抗争,此即努力一切准备之际,尤其应加紧努力开发西北之时也。”社论呼吁全 国国民“从此一致注意西北之经营,有财者筹财,有力者输力”[11]。1932年国民政府 及中央党部一度迁至洛阳办公,《大公报》更从舆论上督促南京国民政府赶快建设西北 。后来,随着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建设抗战后方成为开发西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于 是,人们认为,“应择定西北为国防中心,用全副的政治力量,军事实力,做最后的决 胜”。因为,西北的“地理形势,可供做持久战,而减少敌人的侵略力量”。[12]此外 ,从国防上看,西北是东南的屏障。“东南沿江沿海一带门户洞开,一旦帝国主义者相 冲突,东南各省马上要受封锁的苦痛。假使不先经营西北根据地,那时举国上下根本再 不要想有退身之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