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主政时期的东北政体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作 者:
苏燕 

作者简介:
苏燕(1945-),女,辽宁大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张学良与东北现代化研究。辽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遵循历史进步的法则,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扭转了政治方向,使东北从半封建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形态向民族民主化政治形态转化,政权性质发生了质变。以三民主义政治思想为指导的东北新政权,是一个爱国反帝的政治集团,一个为民族解放而极力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新政权,一个带领东北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核心。东北政体的变革推动了那一时期东北现代化建设的向前发展。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2)06-0130-05

      1928年6月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带领东北政治集团为适应世界现代化潮流和中国多元经济形态并存的特殊国情,也为适应反帝爱国的社会需要及人民要求统一祖国、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积极探索政权性质的变革,力求在批判地继承旧政体的基础上,通过改良政治,达到改造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目的。

      一、东三省易帜,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和平统一

      张学良在主政实践中认识到,“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须国内统一”。并表示:“我张学良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但我有决心服从能统一中国的人。”[1]正是这一主导思想,使他在东北政治决策上,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因此,改旗易帜,是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主持下的东北政权极力贯彻孙中山和平统一祖国思想路线的具体表现。“换旗在实质上是高举孙中山的旗帜,和平统一的旗帜。”[2]

      东北易帜的过程是分几个步骤进行的。6月底张学良即命令前方奉军第三次撤军。张学良在发出通电的同一天,立即派出东北代表王树翰等四人赴北平与国民政府代表磋商热河及东三省易帜事宜。7月14日,“东北易帜大计由是遂定”。7月19日,热河主将汤玉麟按张学良命令发出通电:“改易青天白日旗,一体服从三民主义。”8月1日,再次发通电,表示服从国民政府,易帜之心不变。接着是滦东易帜。张宗昌、褚玉璞所率的直鲁联军残部,盘踞津东滦县一带。张学良为避免新的军阀混战,并为永久消除三省战祸,不许张、褚进入东北。张、褚不听指挥,而且和日本勾结主战。张学良一面电告白崇禧讨伐张、褚部,一面派杨宇霆主持滦东战事。经过滦河会战,张、褚部被国奉两军缴械,直鲁联军完全被消灭。滦河东岸25日起正式易帜。

      由于日本的横加干涉,东三省易帜延期3个月。但东北地方当局和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仍采取一致行动,终于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再干涉,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在孙中山的旗帜下,东北三省宣布一体服从三民主义,统一于国民政府。

      在东北易帜典礼上,张学良发表演说:“民国十八年来战祸频仍,危象环生,人民殷殷望治,机会虽多,惜皆错过,其惟一之光明,即持总理主张,取消不平等条约,以建设强有力之政府,东北各首领,矢志服从国民政府,目的即在于此。”[3]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饱受战乱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殷切盼望的。张学良代表东北政府和广大群众,在民族大义下,以30万的军队实力认同国民政府,这种壮举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多元经济的现状使政治也出现了多重复合体制。这种政体形式是帝国主义侵华和瓜分中国的产物,只能有利于帝国主义的分裂活动。因此,必须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民族经济发展的政权机构。张学良在分析时局后,决定东北易帜。东北政界和南京政府都在积极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做出了努力。东北新政体的建立,是根据地方经济的状况,又学习西方欧美经验,建立的适应中国多元经济体制的联合自治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属国民政府领导,但又保持东北地方独立自治的特色。

      二、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使东北政治从半封建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形态向民族民主主义新政体形态变革

      张学良在登上东北政治舞台后,曾对东北的政治形势和前途命运做过详细的思考。由于他接受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美政、德政的影响,又受欧美新颖的民主政体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使他对融贯中西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孙中山的一生事业极为崇仰。[4]为了继承孙中山的民主建国事业,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御侮,他终于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其目的是否定和超越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帝国主义殖民政治、军阀割据的分裂主义政治,完全彻底地实现共和制的现代化政治理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符合历史前进潮流的新的民主制政权。“他为建立这一政权,为推动中国的政体革命,鞠躬尽瘁地贡献一生。”[5]

      张学良新政权的特点是,以民意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不符合民意的事即弃之,符合民意的事就坚持。他领导东北军政集团制定了改造旧政府、建设新政权的许多措施,使政治体制出现了从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转化。1928年6月,张学良刚就任奉天军务督办,即通电声明:自此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精兵减政”;“整顿金融,去除一切苛捐杂税,以利民生”;“推广教育,整理司法”;“望民治早日观成,即政治之改革可期完善”[6]。通电的第五项更陈明素志:“国家之大,主体在民,民意所归,即国是所在,自今以往,以全体民意为准则,循序渐行,其一切制度规章悉采取众意,归于公决,庶将来政治入于正轨,全国可定同风。”[7]

      依此精神,8月10日,奉天省省长翟文选发布省长公署训令,广泛向各县知事征询关于“兴利除弊”的政体改革意见,经过一段酝酿和集思广益后,8月24日,张学良在各级政府提案基础上宣布具体施政方略,提出“裁新设常关、减盐税二之、裁兵十万、提倡办教育、已令禁烟、清乡、改良市政、整理奉票”八项大政方针。[8]紧接着,8月29日,奉天省长公署转发了对司法机关实行监督考核训令。9月,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发布整饬军队风纪布告。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代表了东北广大民众的意愿,因此深得民心。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东北不仅政局稳定,而且出现了政府与民众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的大好形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