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几个学术和热点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岳思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

原文出处:
军事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E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83-(2002)05-0072-0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本文仅就抗日战争中的几个学术和热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读者。

      一、七七事变应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的起点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主要代表性的说法有: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和1941年说。长期以来,中外史学界由于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以1939年说处在主导地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中国史学界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尤其是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中国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机联系出发,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研究。从而明确提出,应把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国性爆发的七七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的起点。这一观点的确立,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进一步提高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笔者持有相同的观点。

      战争的实践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大相径庭。首先,从大战时的世界中心地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以欧洲为中心的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战争。大战的策源地、主要战场和世界矛盾焦点,均在欧洲,而且行动统一,起止时间基本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在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和西方民主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条件下,由分别在亚洲、欧洲形成的日本和德国、意大利这两个战争策源地,为争夺世界霸权先后在东方与西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在规模上大得多,但不像一开始就是大打全面战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是沿着由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轨迹发展的。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世界东方点燃了第一把战火。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由局部侵华战争演变为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在东方爆发。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后,欧洲战争也演变为全面战争。继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遂演变为全球规模。1945年5月和9月,随着同盟国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德、意、日相继投降,战争先后在西方和东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

      其次,从当时的世界主要矛盾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矛盾是同盟国与协约国这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主要是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是一场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世界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以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建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标志,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已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因此,在此期间及其以后,无论是哪个法西斯在哪个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应视为世界大战的开始。日本为了实现南进或北进、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战略,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首先在中国将局部战争推向全面战争,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成为日、德、意轴心国实施全球侵略计划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全国性抗战爆发。因此,七七事变无疑应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的起点。

      二、国共两党主张和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之比较

      实行持久战,是中国人民进行全国抗战,进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最后胜利的战略总方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都主张和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但并不等于国共两党对这个问题的主张和实践是完全一致的,彼此之间既有相同点,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和分歧。从总体上来说,相同点是主要的。

      国共两党关于持久战战略总方针问题的相同点,主要是:第一,关于确立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客观依据。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国防最高会议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分别在著名的《论持久战》和主张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一系列的言论中,对日中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四个相互矛盾和相互联系的基本特点,都作了全面的论述,是具有共识的。但国共两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同时,蒋介石等人忽视了战争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等进步因素的存在。第二,关于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主要特征。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国抗战的长期性。其实质,在于通过长期战争逐步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共产党主张,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是十分明显的,必须通过长期抗战,积小胜为大胜,积蓄力量,由敌强我弱转为力量平衡、再发展为我强敌弱,最后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的亲英美派等,虽然几度幻想依靠外援,主张速胜,但从中国抗战的全过程来说,也是认为须抱定3年至5年如一日的精神,中国抗战的胜利只有在持久奋斗中求取。第三,关于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军事目的。国共两党坚持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军事目的,都是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多次明确表示,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胜利和解放。国民党内虽然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散布过“亡国论”,并且亲英美派多次出现妥协和投降倾向,但其主导方面是主张勇于牺牲和抗战到底的。广大国民党左派和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