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3)04-0169-04 一 关于王安石的师承归属,北宋时似乎很少有人提及,南渡以后始有人注意于此。真德秀《书荆公推命对后》云: 荆公之学问源流,不得而考。然于濂溪周子,盖尝接其余论,退而思之,至寝忘食,不可不谓其不尝亲有道者。而考其生平之言,无一与周子合,亦独何哉? 真德秀认为,王安石的学问源流不能考知,但曾经沾溉于周敦颐。此说可能本自南宋度正所编的《周敦颐年谱》:“《嘉祐》五年庚子……先生东归时,王荆公安石年四十,提点江东刑狱,与先生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1](附录)据朱熹《伊洛渊源录》卷1所载,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北宋邢恕:“王荆公为江东提点刑狱时,已号为通儒,茂叔遇之,与语连日夜。荆公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其后,罗大经《鹤林语录》卷8沿袭此说,并大放厥词。但此说不无可疑,明代黄道周《榕坛问业》卷8云: 石星因问:“王荆公不可一世,尝怀刺候濂溪,三及门而三辞焉,遂反而求之六经。濂溪知荆公自处太高,欲少折其锐,不料反成其执拗。向令坐于光霁之下,成就或有不同。”某云:“是或不然,恐是濂溪门人尊其师说,或是程家门人归咎濂溪也……然荆公四十,时在嘉祐初,试馆职不就,出知常州,为度支判官,与濂溪知南昌时各不相值。及在浔阳,濂溪葬母,时荆公与旅出执政,移家金陵,初无讲论。明道、半山少濂溪不过三四岁,不在弟子之列,如何陶铸得他?” 黄道周以为此说出自道学中人自张门户,颇见卓识。清代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8即本此而加密,来反驳真、罗之说: 濂溪生于天禧元年,荆公生于天禧五年,以为少年则皆少年耳……是荆公年二十四,见推于子固如此,且自言非欧公无足知我,安有求见濂溪至于三及门之烦耶?七年,子固《与介甫书》曰:“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焉,不胜其勤。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而介甫犹不一往见之……何濂溪未见其人而即知其不贤,以至于三辞之决耶?……荆公原本六经,学师孔孟,而曰“无一言与周子合”,则必周子无一言与孔孟合而后可……及遍阅诸人全书,曾无一人及于濂溪,即濂溪生平,亦不闻与诸人讲学。窃意后来诸儒所共推尊之周子,在当时犹未为甚知名之周子耳……且吾由二氏之说,复以岁月考之……庆历二年,年二十二,成进士,官淮南。而濂溪已先二年官分宁,是二人当少年时,未尝一日相值,此则罗氏纪载之妄也。嘉祐三年,介甫自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四年,年三十九;五年五月,召入为三司度支判官。而濂溪于是年六月,解合州签事归京师,则介甫已去江东,而年亦四十美。以为二人相遇于江东,其年与地皆不合,此则真氏沿袭之妄也。 蔡氏的论证思路是,王安石成名甚早,而周敦颐在当时并不知名,二人年岁相当,王安石又谨于出处,所以不可能对周敦颐怀刺三见,执弟子礼。而且,从行迹来看,二人“未尝相值”。蔡上翔的考论中最有力的是后一条,即本诸行迹而断定王安石求见濂溪一事不存在。蔡氏的反驳是比较有力的,荆公与周敦颐的交往,肯定有理学传人刻意渲染的成分在内。但若就此否认二人之间有过交往,却似乎不是蔡氏的论证所能得出的结论。实际上,王、周二人完全存在着交往的可能。《周濂溪集》附录载谢无逸志潘延之墓云:“荆公、子固在江南,二公议论疑而未决,必曰:‘姑置是,待他日茂叔来订之。’”茂叔即周敦颐,潘延之是潘兴嗣,号清逸居士,洪州人。《曾巩集·奏乞潘兴嗣子推恩状》云:“臣伏睹本州人试将作监主簿潘兴嗣,五岁以父任官,二十二岁授江州德化县尉,不行。熙宁二年,朝廷察其高,以为筠州军事推官,不就。”据《江西通志》卷70载,潘兴嗣“少孤笃学,与王安石、曾巩、王回、袁陟俱友善”。释惠洪《冷斋夜话》卷6曾载他与王、曾二人相聚谈佛,谓“舒王嗜佛学,曾子固欲讽之,未有以发之也……少顷,潘延之亦至,延之谈禅,舒王问其所得”云云。同时,他又是周敦颐最密切的友人,所撰的《濂溪先生墓志铭》是现存关于周敦颐的最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谢无逸的这篇墓志应该具有可信性。虽然谢无逸的这篇墓志不见于现存的《溪堂集》,但元代时金履祥还曾见到。《论孟集注考注·孟子集注考证》卷4云:“潘兴嗣,字延之,号清逸,尝从濂溪游,曾子固亦在,事见谢溪堂文集《清逸墓志》。”从行迹来看,周敦颐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在润州丹徒守丧,王安石则在此期间一直居住在江宁,二地相距极近,应该有会面的可能。《周敦颐年谱》云:“是岁,居润读书鹤林寺,时范文正公、胡文忠公诸名士与之游,独王荆公少年不可一世,怀刺谒先生,足三及门而不得见。荆公恚曰:‘吾独不可求之六经乎。’”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似乎不宜草率否定。至于年谱所载二人嘉祐五年(1060年)相遇一事,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当周敦颐进京时,王安石正在京师任三司度支判官。惟年谱以为此时安石尚提点江东刑狱,或是误记。从二人思想来看,周敦颐以太极为元气,提出的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宇宙发展模式,与王安石的宇宙生成论也颇为相似。因此,对于周敦颐与王安石之关系,固不应相信理学传人的刻意渲染,但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否认邢恕与谢无逸的记载之前,也不应否认二人之间存在交往交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