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需要怎样的文艺精神

作 者:
路侃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汇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乃至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本土宏观环境。在文化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和综合国力重要构成的情形下,文艺必然要加大发展。发展是文艺面临的最大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文艺的发展,是要通过规模、品质、精神的普遍提高,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实现文艺的持续发展,笔者想到这样几个问题。

      1、文艺作为生产力的发展。文艺创作和生产本来也是一种生产力。党的十六大的发展主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建设向文化领域的扩展,文艺影响力、竞争力和价值实现对文艺的经济性的依赖,文艺的生产力属性和新经济特点被大大地凸现出来。文艺只有在经济上实现大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作为精神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包括在国际竞争中,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面前争得有利位置。文艺在经济上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使我国先进文化的力量更大更强。在提升综合国力的进程中,缩小文艺发展的差距有可能比缩小经济发展的差距所需时间少得多。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物质生产不发达阶段产生出辉煌的希腊艺术的现象,现代也有一些国家城镇以旅游经济、会议经济、展览经济为支柱产业的成功范例,显示了文化生产力、文化独立发展或文化与现代物质基础相结合的发展优势。文艺作为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规模化与个性化一致发展。文艺的许多品种本身就是一种产业,文学、影视、音乐与工业化、电子技术相结合,都能生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同时,文艺产业的规模化又不同于物质生产的规模化,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而且文艺生产的规模化实际上要依赖于个性化、分众化,只有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规模。文艺的规模化发展客观上也将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部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众多文艺生产在规模化和个性化上都远远不够。一部小说发行上万册已属不错,与国外出版业相差甚远,与中国读书人口和图书之比相差更远;电影远未形成产业规模;相当多的地方艺术资源优势也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2、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要问题是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的物质文化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包括提高面向农村的文艺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文艺发展既是文化问题,又是影响这些地方物质生产与人力资源的问题。目前文艺的人才和生产优势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少数发达地区,而这种优势的效益还没有广泛覆盖到其它地区。在文艺产品的结构与精神取向、价值取向中,城市化倾向严重,农民,包括农民工的文艺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而文艺对农村文化的疏离,实际也是对民族文化深厚根基的疏远,不仅是文艺生产结构的失衡,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精神谱系的缺损。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距,需要向全国范围扩大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文艺优势效益,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增加优势文艺生产的规模化和覆盖率,需要文艺创作者的眼光对广大农村、农民、农业和不发达地区的创作资源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和开发,同时也需要文化的独立发展。在我国不发达地区,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与农村的文化资源,从地方性、民族性等特殊文化资源入手,建立与市场和学科相联系的特色文化中心,在人才和项目开发上实行区域性联合,也不失为凝聚人才,缩小地区文化差距的考虑。经济上的区域联合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经济、文化共同的区域联合也具有了实践的条件,例如杭州以西湖为经济、人文资源中心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而上海与宁波开展的电影院线联合,已经超出了文化的地域特色联合,实现了现代文化的跨地域合作,使一个地方中等城市人民得以与一个国际大城市同步享受到一流的电影产品开发。这些做法对地方文化发展是很有启发的。联合有助于对资源的更大利用和开发。

      3、小康社会的文艺精神。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的环境下,文艺生产应该表现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文艺面临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艺精神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精神。它在根本上要体现民族精神,同时作为文化建设,又要表现丰富的文化精神,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人的精神力量更加坚强。小康的文艺精神建设面临三个突出的问题:如何在物质精神多样化的过程中塑造主旋律的文化精神,如何在促进精神丰富性的同时抵制错误的文化精神,以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知识分子文化、大众文化相统一,从而使先进文化精神更深入人心。

      小康社会的文艺需要认真对待开放日益扩大、物质初步富裕和日益富裕以后,精神的追求取向问题。比如在文艺不断增强轻松性、娱乐性的同时,应该保持对精神内涵的价值评判以及对“崇高”和理想的追求;在更加充分地表现人的个性、私性时,应该坚持对民族和社会的关注及责任。

      小康社会的文艺精神是更加丰富的。文化精神的丰富能够体现小康文艺的健康博大,不仅给人以特殊的精神力量,而且可以渗透在经济活动深层和政治文明进程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积极的影响。但精神追求的丰富性需要以小康社会共有的精神价值为底线。在艺术表现中美化封建帝王和封建文化,否定革命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不加区分地追捧西方腐朽文化,享乐至上的颓废精神、低俗化与精神软化的倾向,突破人性和公共道德底线的审丑文化,由拜金主义驱动的低级趣味的文艺生产,都与小康文艺精神格格不入。

      文化精神如何表现的问题,是关系小康文艺水平的更为普遍、更为经常面临的问题。积极而丰富的文化精神来源于丰富的题材内容,文艺表现文化精神必须要大力拓展题材领域,只要是与人民利益相关,与社会进步相关的题材,都应该开拓表现。最近几部有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有的没有正面人物,甚至只有反面人物,有的正面人物没有光明的结局,比如《白豆》表现出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之间的勇敢对决;《城的灯》表现了在改变生存命运中圣洁与肮脏的鲜明对照;《红汞》表现了普通人中歧视弱者的不良心态对恶行形成的作用;《蓝衣社碎片》则化腐朽为神奇,从一个特务组织的兴衰折射出国民党垮台的必然命运和历史教训……这些作品体现的文化精神积极、健康、震撼人心,它使我们得到积极的启示,看到文艺创作表现先进文化精神的途径是多样的。多样性有助于表现积极而丰富的文化精神,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育美好心灵,减少认识的简单化,关键是作者的思想精神必须是积极的,这对作品表现的文化精神至关重要。文艺的先进文化精神还需要充分艺术化地表现,新编话剧《任弼时》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它把一个非常重大而典型的革命历史题材及其思想内涵,通过一个独特的人物心理结构,交织为极富戏剧性的戏剧冲突,在现实与历史的时空中,主人公与观众一起受到强烈的精神洗礼。这再次启示我们,文艺的精神性不是一般的,必须是极有艺术性的创作,才能将它有力地传播到人心里。精神的先进性、人民性,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与艺术的新颖性、感染力,是我们与好莱坞,与西方强势文化竞争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