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3)05-0084-08 大千世界奥妙无穷,有些东西既普通又抽象,人们似乎对它们心知肚明,但却说不清。时间就是这样一个困扰古今中外哲学家及科学家两千多年的问题[1]。“时间”是什么,很难解释和定义。近期很多研究从人的生理基础、人类发展中、个体发生过程[2][3][4]及跨语言研究角度[5]指出:空间概念比时间概念具体,前者的形成先于并派生出后者。“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6],在很多语言中,时间是通过隐喻空间方位来认知和表达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7]。 本文旨在通过研讨“前”、“后”概念的认知和表达来揭示汉语的时间系统。拟先介绍一种理论,然后对它进行修正和补充,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行文中对有必要区别之处,用双引号指示词语,用着重号指示概念,用底线指示术语。 一、对时间流动性的研究 Ning Yu(於宁)[8]是到目前为止较系统地用认知语言学观点描写和解释汉语时间系统的学者(注:关于於宁及他的专著,李福印在《介绍〈当代隐喻理论:从汉语的视角谈起〉》一文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有一推介,但没有涉及第四章“空为时隐喻”,本文顺带补缺。)。他的观点很有见地,本节主要综述他的理论,很多例子也引自于他[8](pp.83-131)。 Yu以Lakoff的英语时间隐喻理论为蓝本来描述汉语时间系统。关于时间,Lakoff[9][10][11]认为,基本隐喻为“时间流动是运动”。对时间的理解借助于物体和运动,“现在”即为典型观察者(注:观察者为时间感知、认知、表达者的总称。)所在的位置。隐喻表现为:时间(点、段)为物体,时间流动是运动。将来时间位于观察者的前方,过去时间位于观察者的后方。一物移动则另一物静止。上述理论对时间的认定为:由于运动是连续的、一维的,因此时间的流动也如此这般。上述基本隐喻可以衍生出两个不同的实例(case): 实例1:时间流动是物体的运动 实例1描述这样一种情况:观察者静止,时间迎面向观察者移动过来。这意味着如果时间2尾随着时间1,则相对于时间1,时间2处在将来,而正在穿过观察者的时间为现在。对于观察者来说,时间有方向性及速度。假定时间移动是从右向左(注:这里,我们根据惯例假设从右到左,实际完全可以假设相反方向,只要保持理论一致性就行。),那么,实例1可作如下图解:
图1 实例1:人静时动型 下列为证明实例1的语言证据: (1)将来,未来;来年,来日 (2)瞻望未来、展望前程 如(1)所示,还没到来的时间是即将到来的时间或时间单位,并如(2)所示它们在前方,可以放眼去了望它们。 (3)过去,已往,往时;去年,去日, (4)回顾/首/想/溯;追思/想/念/忆 如(3)所示,过去的时间就是已往的时间或时段,要想在脑子里重演、反省过去发生的事,就得如(4)所示回过头去,甚至去追赶它们。 (5)现在,当前,目前,眼前,眼下,目下 而“现在”如(5)所示,就是当前,眼前,眼睛底下的时间。这些例子充分证明汉语有实例1的人静时动型认知方式:时间从右向左迎着静止的观察者扑面而来。 实例2:时间流动是穿越地域的运动 实例2描述下列这种情况:时间是固定的方位,观察者面向将来移动。这意味着时间可以延伸,可以丈量,一段时间如空间那样可以认为是一个有界限的地域。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2 实例2:人动时静型 (6)前程,前途,前景 (6)说明“将来”处于观察者的前行方向,将来是观察者的前方旅程或沿路风光。上述两实例为认知模型,因此,不但在词汇层面,而且在句子层面也找得到体现它们的语言证据。实例1蕴含以下衍推逻辑:由于时间在运动,所以具有作用力,能对它所经过的观察者和环境产生冲击力,而给后者带来某种效果或从后者那儿带走某种东西。 (7)一代球王离别绿茵的时候正一天天朝我们靠近。 (8)春天带给了人们无限美好的希望。 (9)我们要发展林业,用更多的绿色迎接21世纪的到来。 (7)强调某个饱含球迷感情的日子即将到来;(8)显示某个将来的季节会让人们欢欣鼓舞;(9)表明人们为迎接某位时间贵宾在做准备。 (10)年复一年,45个春秋过去了。 (11)流逝的岁月不断地冲淡着人们的记忆。 (10)表示一个有45年长的时段经过了观察者,已位于其身后;(11)则把岁月比作水流,不断冲刷着观察者并作用于他们的记忆。实例2蕴含以下衍推逻辑:观察者向着将来移动,对照某一时间计划或其他旅行者,速度可以快也可以慢;此外,观察者可以携带物品进入将来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