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3)04-0109-07 汉语有方言乃自古而然。早在先秦,文献中有齐语、楚语、越语、雅语等等记载,不过此时似无南北方言之说。汉代扬雄《方言》采用许多地名描写方言区,也不见将南北作专门比较。明确提出方言有南北差异并重视南北之别,可能是从中古开始的。南北朝时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花了很多篇幅叙述汉语南北差异,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文字,见于该书《音辞篇》,专论南北是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辨,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俱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如此之类,两失甚多。”一代大儒,如此重视南北之别,这是前人没有过的。从此之后,南北差异则为文人正音释义、作诗写赋时所特别措意,名家大师无不斤斤于较理南北、纠偏弥错。兹引数说于下: 陆法言《切韵·序》:“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钜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沈浊,今之去取,冀祛兹弊。”陆氏这段话,张守节《史记正义·论字例》中原文照抄。 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五(万有文库本):“……隄防之隄字,并音丁奚反。江南末俗往往读为大奚反,以为风流,耻作低音,不知何所凭据,转相放习,此弊渐行于关中。其提封本取提挈之义,例作低音。而呼隄防之字即为蹄音,两失其义,良可叹息。”该书卷六又云:“今太原俗呼痛而呻吟谓之通,唤何?答曰:尔雅云:恫,痛也。郭景纯音呻哃音通,亦音恫。字或作侗。《周书》云:恫瘝乃身。并是其义。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谓之呻唤,关中俗谓之呻恫,音同。鄙俗言失恫者,呻声之急耳。太原俗谓恫唤云通,此亦以痛而呻吟。其义一也。郭景纯既有呻恫之音,盖旧语耳。” 李涪《刊误》卷下(四库本):“夫吴民之言如病瘖风而噤,每启其口,则语戾呐,声随下笔,竟不自悟。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 他们众口一词,分辨江南河北与关中吴下,言之凿凿,一定有充分事实依据。此可推知区分南北,当是中古时代汉语演变的一大特色,是汉语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就是说,当时汉语南北地域的差异,已足够引起学人注意。上引诸家按时代先后排列,从南北朝到中晚唐,随着时代发展,学者们对南北方言的态度也有明确的转变。颜之推的话中南北各有深弊,不分高下,隋代的陆法言还以折中南北是非为己任,可到了颜师古的时代,江南被称为末俗。号称“周礼库”博学的李涪更是大贬江南吴音,宣称中华音切当以北方的洛阳为正。这一切都见出汉语的南北之分的特异之处。其一,它大致发生于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其二,随着唐代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北音逐渐又被认为通语,成为正音。可惜的是古人只是指出南北不同,究竟怎样不同,大多就是寥寥数语,没有多说。古人不会进行田野方言调查,方言音系与方言词汇的系统材料盖缺不传,使我们只能对当时南北之差作模糊的印象。 但中古的南北之分既为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定影响深远,以至于波及现代方言。我们知道,现代方言复杂非常,千差万别,各有特点,虽说彼此差异但又异中有同,以至于呈现出渐变的跨方言的区域性特征。而许多方言内部的又音异读,文读白读也显示出一种对应于历时演变的重迭的历史层积,这就使得“一种远古语言的构拟,在很多方面有点像考古学”。语言学家由此而知“他的材料是由不同的层次组成,是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迁居的结果”。因此,中古以来南北方言的差异同样也会在现代方言留下其“考古层”,尽管“表明最古老层次的方言证据总是零碎的,对某些特点的保留和丢失,显得不平衡”[1](P38-41),但还是可以发掘这个层面,透过现代方言窥见历史上的不同时代的语言特征。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职责与义务。而在历史上被先贤学者屡次称说的发生南北变化的中古时代,由于存在着许多历史文献可以考校,就有可能在现代方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逐步做到比较准确地给予其历史的定位。下面我们参照文献记述,对现代方言的区域差异作一些对比,试看中古以来汉语南北差异的痕迹。 一 先看一个很普通的字音:大。这个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音很多,江苏教育出版社《汉语方言词典》丛书的综合本记下了“大”字在现代方言里的21个声韵不同的读音(各地声调调值不同,但大都是去声,调类相同,故暂不计声调的差别),这些音稍加整理即可成如下条理: 1.du崇明、上海;
杭州;do杭州(又读);da娄底、温州(文读) 2.tai南宁平话、长沙、广州、东莞; 3.
南昌、梅县、萍乡;hai黎川 4.tuai福州;tua雷州、厦门;
建瓯 5.
丹阳 5组音每组都有共同的特点,第1组的共同特点是声母全浊,韵母为单元音-u、-o或-a,以-u和-u衍生的复韵母为主。这组是吴方言和部分湘方言。第2组为粤方言和平话,部分湘语,声母全清不送气,韵母为复元音-ai。第3组主要为客赣方言和徽语,主要特点是声母清化送气,甚至读为气擦音。第4组是闽语,清化不送气但韵母全属合口。最后一组主要是官话,声母清化不送气,韵母全是单元音,又以-a元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