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铁根,男,文学博士,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语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梨花女子大学 中语中文系,韩国 汉城

原文出处:
汉语学习

内容提要:

本文对“不”、“没(有)”的否定意义和用法重新进行梳理阐释。“不”的否定用法可概括为两种:认定性否定和叙述性否定。认定性否定具有泛时性,不受时间制约;而叙述性否定不具有泛时性,“不”的使用严格受到时间的制约,与“没”形成互补分布。“不”的叙述性否定用法有两种:1.否定绝对未然句;2.否定相对后时句。“没”的否定用法也可分为两种:绝对时用法和相对时用法。在相对时间句中,“没有”可以用来否定已然前时句和未然前时句。“不”和“没”都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特征。绝对时和相对时的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不”和“没”的时间特征及其否定意义,也有助于解释某些相关的语法现象。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4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2-0001-07

      §1 引言

      1.1 否定副词“不”、“没(有)”的使用到底受不受时间制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不”的使用不受时间限制,而“没(有)”的使用要受时间限制(注:如吕叔湘(1981)认为:“‘没有’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对外汉语教材普遍持这种观点。)。近年来,有人批评了上述观点(注:如白荃(2000)认为,说“不”和“没(有)”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上的观点是一种错误认识,是研究上的误区。),还有人认为“不”和“没(有)”都不受“时”的制约(聂仁发2001)。可见,学术界就“不”、“没(有)”否定的时间性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因而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不能给出足以服人的解释。如在对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经常听到下面这种病句:

      *昨天夜里不下雨。

      *以前这里没下雨。

      *他前年不去美国,他去了中国。

      第一句说的是过去的事情,用“不”为什么不对?若说“不”用于否定主观意愿,第一句不涉及主观愿望,所以不能用“不”,应该用“没”。可是第二句也不涉及主观愿望,为什么又不能用“没”,只能用“不”呢?可见,“不”并不一定用于主观意愿。最后一句的主语是人,可以有主观意愿(“他”没去美国的原因可能就是他不想去),可为什么不能用“不”呢?显然,我们已有的解释还是显得比较粗疏。

      1.2本文拟对“不”、“没(有)”(为行文方便,文中所说的“没”都可以是“没有”,不再注明)的否定用法重新进行梳理阐释,以求辨明二者所受的时间制约。为便于集中讨论问题,本文只讨论处于谓语位置上的谓词前的“不”、“没”的用法,暂不涉及其他句法位置上(如名词性词语前)的情况,以及固定格式(如“不A不B”、“不是A就是B”等)中和独立使用(如单独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不”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

      “不”的否定用法可以概括为两种:认定性否定和叙述性否定。

      2.1 认定性否定

      认定性否定指的是带有人的主观认识成分的否定性判断,这种否定也可以概括为主观否定或主动否定(注:李瑛(1992)认为,“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或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除此之外,它没有别的意义。本文认为主观否定或主动否定可以用来概括“不”的认定性否定用法,并不能概括叙述性否定用法。详见下文分析。)。这种否定具有泛时性,不受时间制约,因为这种句子主要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判断或句中行为主体的一种主观态度。这种认定性否定不是用来否定某一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而是对某一事实的否定性的断定,所以被否定的事实往往不能被量化。因此,认定性否定句中的谓语动词不带表示具体数量的数量短语,即使否定的是过去的事件,被否定的动词语后一般也不能带时态助词“过”。如不能说“她不买过小说。”、“她不买两本小说。”(注:表示“一……不”格式中的“一+量词”是个强调用法,而且不能代入其他的数词,可见其中的“一”并不是用来表示数量,而是用来强调某一个事实。此外,有些泛化的“一+量词”的用法也属于这种例外,使用时往往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在对比的语境下说的“他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老师。”)

      具体来说,下列各种用法中的“不”都是认定性否定用法。

      2.1.1 “是”字否定判断句

      “不”的最典型的认定性否定用法就是对“是”字判断句的否定。一种是绝对泛时的否定句。例如:

      ①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不是360度。

      ②赵强不是赵亮的爸爸。

      这种句子所讲的都是恒定不变的真理或客观事实,反映的是说话人对客观真理或客观事实的认识。所述内容的永恒性决定了这种句子的泛时性,即不受具体时间的制约。换言之,这种句子在表时上呈现完全开放的状态,不能被定时化,即不能加入定时标记转换成定时句,这类绝对无标句排斥定时标记(注:关于“无标(时制)句”请参看李铁根1999b。)。如例①既不能加上“过去”,说成“三角形的内角之和过去不是360度。”也不能加上“将来”,说成“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将来不是360度。”

      另一种是相对泛时的否定句。例如:

      ③他不是大学生。

      ④上课说话的人不是金哲。

      这类句子是相对泛时句,反映的也仍然是说话人对某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判断。所说的事实在一定的时间内(包括说话之前到说话之后的一定时间)是这样,但并不是永远这样。因此这类句子不排斥定时性时间标记。如例③可以加进表示已然时间的“当时”,这就成为已然否定句,但全句说的事实仍然具有泛时性,即在“当时”这个参照时间的前后一段时间内,所说的事实具有相对泛时性(注:关于“已然”、“未然”以及“前时”、“后时”的分类请参见李铁根1999a。)。

      总之,否定性判断句,主要表达人的主观认识,并不侧重于这个判断存在的时间。

      2.1.2 非动作性动词否定句

      “不”用在非动作性动词前,表示对客观事件存在的否定。其实这时表现的仍然是说话人(或泛指的人)的一种主观断定性即说话人(或泛指的人)对事件的主观判断。例如:

      ⑤八乘九不等于七十三。

      ⑥这孩子不像我。

      ⑦我不记得她的样子了。

      ⑧这个问题不存在。

      这类句子都可以看成是广义的泛时判断句,它们都涉及到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或判定。如例⑤反映的是人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例⑥中“像”还是“不像”也同样反映说话人的认识,说话人认为“不像”,别人也可能会认为“像”;例⑦反映了行为主体“我”的判断;例⑧反映了说话人的判断。

      2.1.3 认定性动作动词否定句

      “不”用在动作性动词前主要用来表示认定性否定。有如下两种类型:

      (1)主观意愿否定句

      “不”用在动作动词前,表示对行为主体主观意愿的否定。由于此时句子重点表达的是对主观意愿的否定,而不是对具体动作发生时间的叙述,所以,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已然的,也可能是未然的。试比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