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会话中的打断现象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悦娥 030006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 申智奇 510420 广东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01博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

内容提要:

会话交际中的言语打断是话语交际的一个自然现象,是交际者为了取得发言权而试图与说话人争抢话轮的语言现象。它是话轮转换规则的特殊表现,也是语言和社会行为的一种特殊具体形式,所以对言语打断的研究不能脱离对其功能的把握。本文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出发,试图构建出会话交际中言语打断的运行模式,并对其在会话过程中的三个功能——向上、向前和向下运作规律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其运行模式。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字号:

      1. 引言

      言语打断是话语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许多学者都对日常会话中的言语打断下过定义,但他们对言语打断现象的描述以及它在话语交际中功能的理解并未达成一致意见。那些定义仅仅讲述了言语打断的一些表象,而未能涵盖所有的言语打断行为。比如,正在说话人稍做停顿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谈话时)交际对方有可能插话进来;另外,听话人的反馈语,如“嗯、对、mhm、yes”等也是在说话人谈话还在进行时插入时,但它们显然不属于言语打断。这表明言语打断的有效定义不但要包括形式上的标准,还要包括与言语打断行为的交际效果有关的功能标准。本文将从功能的角度构建一个会话交际中打断的研究模式。

      2. 文献回顾

      言语打断是在当前说话人话轮结束前另一说话人就开始讲话的现象,即说话人为了取得发言权而试图与当前说话人争抢话轮。对言语打断的研究起初是在形式上的,如,West和Zimmerman(1977)根据Sacks,Schegloff和Jeffeson(1974)的会话模式(每次一人的话轮转换形式)从形式上给言语打断做出了定义。他们认为言语打断是对正在说话人的话语内在结构的深层侵扰,和对当前说话人句法界限的侵入。只要有另一说话人在当前说话人结束话轮前发出两个以上的音节,就被认为是言语打断。Kollock等人(1985)认为,话轮是说话人完成自身交际目的或阻止他人完成交际目的的机会。发话人的话语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话轮,发话人利用话轮完成交际目的,而言语打断就是说话人在他人话轮结束前就开始讲话,阻止或至少暂时阻止他人完成交际目的。但这些模式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会话现象。比如,在友好的非正式谈话中,特别是在女性谈话中,话轮有可能由几个说话人同时控制(Edelsky 1981)。另外,在谈话中,不同的话题和参与者的情感会有不同的话轮控制类型。如,Coates(1988)经过9个月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日常谈话中常常使用反馈语表明认真听取并支持正在说话人,并且会同时讲话从而共同完成一个话轮。

      言语打断不仅仅是对话轮转换规则的违反,还是对语言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它会因说话人的目的和个人交际策略不同而有所不同(Brown 1980)。所以对言语打断的研究应与其功能和分布联系起来。诸多研究都表明言语打断与控制、权势以及社会地位有关:男性打断女性,成年人打断孩子,医生打断病人(除非医生是“女士”),家中夫妻占主导地位的一方打断另一方等等(Smith-Lovin and Brody 1989)。这些对违反话轮转换规则的研究表明有权势的、地位高的说话人显然比地位低的一方更易取得发言权,与语言使用规范更有关系。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言语打断的研究重点已逐渐从形式过渡到功能。本文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试图构建出会话交际中打断的运行模式,并对言语打断在会话过程中具有的三个功能(向上、向前和向下)的运作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其运行模式。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语料原本是用于研究言语打断的性别差异的,来自自然交际中的汉语会话。“自然”是指在语料收集前对于得到什么样的语料不做有意的安排,所以得到的语料比较“真实”。

      谈话者是年龄在25岁到30岁之间的山西大学各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母语是汉语。他们与研究者都是同学,所以彼此之间都非常熟悉。谈话者分为三个组:男性组、女性组和混合组,每组4人。谈话地点选在宿舍。研究者简单地介绍研究目的(对汉语自然会话进行研究),放好录音机后,离开宿舍以尽量减少研究者的影响。谈话是在非正式场景下进行的,所以无固定的话题。三组分别讨论后得到405分钟的录音。录音内容由研究者转写成文字材料(转写规则详见附录),并由一名参与者进行核查。

      本文只是从整体上构建出会话交际中打断的运行模式,对于权力和性别对汉语会话中的言语打断的影响将另外撰文说明。

      4. 分析

      4.1 话轮转换的运行模式

      要研究言语打断首先要看一下Sacks,Schegloff和Jeffeson(1974)的会话模式。他们指出正常会话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每次至少有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说话。说话人的话轮有条不紊地进行更替——就是说,重叠和冷场极少出现。他们认为说话人寻找的是话语的可难结束之处(TRP),即意义上的结束之处。在此基础之上,他们又总结出说话人参与会话的三条规则。规则一,也是最有力的一条,是正在说话的人通过提名或副语言形式来选定下一说话人。此时,除选定者外的任何人发言都是不合适的。如果没有选定下一说话人,只规定说话类型,由其他一方自选,这是规则二。如果规则一和规则二都不适用时,就选用规则三——完全由会话参与者自选并决定说话内容,这时正在说话人也可以再次取得发言权。这就是SSJ提出的话轮转换模式。

      根据此模式,话轮是从一个说话人顺利地向另一说话人更替的,但在话语交际中有许多违反以上会话模式的例子,可以说同时进行的言语以及言语打断是会话中常见的现象,它们是会话结构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这一言语现象的充分理解可以完善对会话言语结构的认识。以下将根据Roger,Bull和Smith(1988)提出的模式,把同时进行的话语根据功能进行分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