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变”论

——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

作 者:
张黎 

作者简介:
张黎 大阪产业大学,日本

原文出处:
汉语学习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从认知平面上看,现代汉语“了”的本质是“界变”。文章讨论了“界变”的内涵,概括了“界变”的类型,分析了“界变”前后各种界面的状态,主张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界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1-0017-05

      §0引言

      0.1关于现代汉语的“了”,历来有“分”“合”之争。主张“分”者,依据“了”出现的句法位置和语法意义的差异将“了”分为“了[,1]”、“了[,2]”乃至“了[,3]”、“了[,4]”。主张“合”者力求共性,将动词后的“了”的语法意义锁定为“完成”或“实现”,将句尾的“了”概括为“变化”、“新情况”或“当前相关”、“过去时”等。这些研究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研究视点,对“了”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前行性研究。本文试图进一步阐述“界变”及其相关理论,并以此从认知的平面对“了”给予一个统一的解释。

      0.2本文主要以王朔小说《橡皮人》中的“了”字句为语料,对检索到的859个例句进行句法、语义的穷尽式的分析和归纳。同时,我们又把这些例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同已有的研究以及我们的持论进行对照和整理,继而得出了本文的观点。

      §1界变

      1.1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了”的语法意义进行概括。比如,赵元任(1968)区分“了”的10种用法;Li Charles.N.,S.A.Thompson和R.M.Thompson(1982)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讨论了句末“了”的6种语义类型,提出了句末“了”的“当前相关”说;刘勋宁(1989)讨论了词尾“了”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说;萧国政(2000)根据大量语料离析了句末“了”的8种意义;金立鑫(2002)则根据动词或形容词的情状类型的不同,考察了V了、V了O、SV了O的语义类型。

      但是我们认为,“了”作为上述意义的语符共同体,应当而且必然有共通的意义。同时,根据我们的研究,“了”的这种共通的意义可以在认知平面上求得,而这就是所谓的界变。

      1.2界变就是界的转换或界的变化。那么,什么是界呢?我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界是指语言对象世界中的、具有相对统一性的、均质的意象。如果把语句表达的对象世界看成一个场面的话,那么这个场面中就会有不同的场景。每一个场景就是一个画面,每一个画面就构成一个界面。每个画面应该是均质的。那么整个场面就是由这些不同的画面共同构成的。

      当然,就一个画面本身而言,有一个界围的问题,这就是有界和无界的问题;而就画面和画面之间的关系而言,也有一个分界的问题,这就是界变论要解决的问题。就界的存在状态而言,界有大有小;有活有死;有强有弱;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有动作的,有状态的,也有事件的。不过,不论哪一种,同一个界的界面具有同质性,不同质的界面属于不同的界。因此,界变就是指不同界之间的转化和变换。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界就是一个意象图式中的一个片断,该片断具有同质性。而在语言的认知图式中,从一个意象片断向另一个异质的意象片断转换时,就发生了界变。“了”的作用在于指出这个界变,划出界与界间的界线。因此,“了”的作用也可说是划界。

      1.3界变的类型 根据我们对所掌握的语料的分析以及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对“了”所涉及的界变作如下分类。

      1.3.1时轴界变。指动作和状态在时轴上各节点间的转换。请看图示:

      

      a代表时间起点,b代表时间续段,c代表时间终点;A代表瞬间类动作或状态,B代表可持续类动作或状态,C代表变界类动作或状态。由图可知,时轴性界变理论上有如下类型:

      

      1.3.2性状界变。指从一种状态或一种性质向另一种状态或性质转变。例如:

      a.红了 大了 长了 冷了 (状态)

      b.大姑娘了 十八了 成人人 (性质)

      上面a类是状态类,b类是性质类,两者的谓词性成分有区别:a类是形容词性的,b类是名词性的。但两者都表示一种连续统式的状态或性质的转变。

      1.3.3时空界变。指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转变。例如:

      前面就是王府井了。 下一站是天安门了。

      明年我就毕业了。  后天十八号了。

      这是一种事件性界变,即事件1→事件2。

      上课(了/喽)。 开会(了/喽)。 集合(了/喽)。

      这是一种表示事件即将发生的事件界变。“lou(喽)”与“le(了)”的不同反映的是“祈使式”和“报告式”这两种不同的句式义,但事件的界变性是相同的。

      1.3.4心态性界变。指反映说话人心态变化的界变,用“太…了”格式构成。例如:

      a.太热(了/啦)太大(了/啦)太贵(了/啦)

      b.太棒(了/啦)太好(了/啦)太精彩(了/啦)

      a类表示不情愿的心态界变,b类表示情愿的心态界变,两者都是超出预想的心态界变。这就是说,在“太…了”中,包含着两个界面:一个是预期的X,一个是评价的“太…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界变叫做评价性界变。“la(啦)”与“le(了)”的不同是语气的不同,但心态的变化是两者共有的。另外,如下典型例句也属此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