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所引《尚书》文字考

——兼释《战国楚竹书·缁衣》有关的几个字

作 者:

作者简介:
臧克和(1956-),男,山东诸城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内容提要: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今本《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主要有6处援引了《尚书》的有关文字。这几处引文,对于比勘传世文献,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等一系列有关重要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考释,作些初步讨论。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一、《咸有一德》、《尹告》

      按“尚书学”史的研究,《咸有一德》、《尹告》属于“商书”的部分。对照今本《尚书》文献系统,两篇均不在今文28篇之数;其中《尹告》篇属于所谓“古文逸16篇”。在整个先秦引《尚书》的文献结构里,两篇只是分别被引用过2次,均见于《礼记·缁衣》。从文献版本系统来看,《史记》所引今文文字有《咸有一德》。经学研究者一向认为,《尚书》文献系统散佚之后,该篇属于称孔氏本的“伪古文”。前些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有关记载有这样的文字:“尹烨员(云):隹尹躬及汤,咸又(有)一惪(德)。”这段文字跟传世今本《尚书》的用字基本相同:“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日藏写本像内野本作“惟尹躬汤,咸又一惪”;天理本的用字只是“躬”字作“躳”、“又”字作“有”;足利本基本没有跑出这两个版本的用字范围;其余《书古文训》和唐石经等文献用字也在这个范围之内。现在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用字与《郭店楚墓竹简》大同小异:“尹烨员(云):隹尹夋及康,咸又(有)一惪(德)。”只有躬作俊(实际缺笔,少一“人”符),二字音近通用;“汤”字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里写作“康”,二字亦音近通用:汤字从昜得声,康、唐二字声符都是庚,而《说文·口部》“唐”下所录古文亦从“昜”作。另外“咸”字内部少了一横笔。两种简文文本“告”字下部从廾符构造,为表示上告者敬矜态度的专字。这个用字特点,唐兰等古文字学研究者已经考释过,而金文、《尚书》有关唐写本和日本所藏写本等文献都是比较常见的。

      对照传世文献的用字来看,两种简文文本提到的告诫主体“尹”,就是《尚书》文献系统里常见的“伊尹”。今本《礼记·缁衣》中引《尚书》篇名作《尹吉》,东汉经学家郑玄解释说是“吉当为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书序》以为《咸有一德》,今亡”。现在通行的各家注本都是依据郑玄注释修改。从出土的战国文献看来,汉代经学家的推论无疑是有根据的。从今本《咸有一德》的“孔氏传”来看,都说是“伊尹作《咸有一德》”;两种出土文献也只是讲“尹烨员(云):隹尹俊(缺“人”符)及康,咸又(有)一惪(德)”;所以,这里的“尹告”是否就算得是《尚书》的篇名,还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二、《君牙》

      按今本《尚书》文献系统,《君牙》不属今文28篇之列,所谓“书序”百篇出现过1次,称“君雅”;传世文献引用只见于《礼记·缁衣》(引用了1次),其余不见于《史记》等文献的援引,在所谓孔氏本“伪古文”里才见到该篇文字。今本《十三经注疏·礼记·缁衣》篇引《尚书·君牙》文字作“《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按今本《尚书》该篇作“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文字小异,内容基本相同。

      《郭店楚墓竹简·缁衣》文字作“日傛(溽)雨少(小)民隹(惟)曰悁晋冬旨(祈)凔少(小)民亦隹(惟)曰悁”,跟传世文献用字出入较大。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文字编者隶定作“曰(日形相近而混用)傛(该字形右部上从日,下边容符少一口形)雨小民隹(惟)曰命晋冬(冬字下部从日,见于《说文》所收录古文)耆(祈)寒少(小)民亦隹(惟)曰令”;基本用字与《郭店楚墓竹简·缁衣》接近。从两种出土文本用字来看,早在汉代今、古文学术分裂之前,《尚书》文献系统里,原本有《君牙》一篇,这是无可置疑的。至于传世文献中的“异文”,那是所有文献学史都存在的文献传播过程中的问题,跟对整个《尚书》文献系统真伪的怀疑,并不属于同一层次。两种出土文献的“牙”字皆从臼符,该字形结构见于《说文》所收录“牙”字古文。宋人薛季宣《书古文训》,该篇篇名作“雅”字,与今本《十三经注疏》用字一致。两种出土文献皆无“夏”字,傛字通溽,《说文·水部》说是“湿暑也”,就是盛夏潮湿而闷热的气候。这里与下面的“晋冬耆寒”相对照。悁,《郭店楚墓竹简·缁衣》的字形比较复杂一些,前两年一窝蜂似的研究者们对该字的解释也是莫衷一是。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等篇的用字比较来看,可以隶定为悁(从这里也可发现《战国楚竹书》的价值)。《说文·心部》:“悁,忿也;一曰忧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引《声类》:“悁,忧貌也。”简文“晋”字,今本《尚书·君牙》无,今本《礼记·缁衣》所引文字作“资”。首先,今本《礼记·缁衣》所引文字作“资冬祁寒”,其中的“资”很可能就是衍前面的“怨咨”而误。宋人薛季宣的《书古文训》该篇两处“怨咨”均写作“资”。两个简文版本均作“晋”,晋、臸二字音同通用。《说文·日部》:“晋,进也,从日从臸。”徐铉在按语中注释说:“臸,到也。”另外,“冬祁寒”,两个出土的文本一作“旨”,一作“耆”,都是“祁”的通假字。《尚书·君牙》日藏岩崎本等写本,皆于“祁”字旁加注“大”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