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美兰(1963-)女,汉族,温州师院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站博士后,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清华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对近代汉语三种句式结构内部成分变化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几种句式结构内部旧成分的隐含、缺失、虚化最终也会引起句式结构的变化、句式语义的根本变化。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3)01-0038-08

      在论及近代汉语语法化问题时,学界一直很关注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即词汇的虚化。刘坚等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1995)一文通过句法位置、组合功能、词义引申演变等过程来观察实词虚化的过程。[1]这些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近代汉语句式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注意到:近代汉语句式结构的发展变化除了与实词虚化有密切关系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句式结构旧成分的隐含、缺失、虚化等也会引起语法化的进程。本文就对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变化现象作一分析,来探寻它们的发展规律。

      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谓词的隐含与比拟式偏正结构短语的产生

      (二)谓词的缺失空位与“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结构的语义表达

      (三)“V一V”中“一V”语义的引申虚化与“V一V”结构语义的变化

      这些句式结构的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语法化动因,弄清这些语法化因素,有利于我们认清汉语的发展规律。

      一、谓词的隐含与比拟式偏正结构的产生

      比拟句是汉语常用的句式之一,它的构建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在古汉语中它以“本体+像义动词+喻体+然”的形式出现;在中古北朝汉文佛典中出现了“(本体)NP1+像义V+(喻体)NP2+相似”的新比拟句[2],在唐五代时,用例渐渐多起来了;唐五代时汉文文献中也出现了“(本体)NP1+像义V+(喻体)NP2+一般”的比拟句。如:

      (1)饥渴烧身,一切身燃,如灯相似。(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2]

      (2)如外书所说相似。(梁陶弘景《真诰·稽神枢》)[2]

      (3)什摩念经,恰似唱曲唱歌相似。[3](P677)

      (4)兜率独尊,超乎群品,亦如树果一般,方为称断。[3](P642)

      此后这种句式常见,如:

      (4)若把这些子道理,只管守定在这里,则相似山林苦行一般。[4](P286)

      (5)且如今学者考理,一如在浅水上撑船相似,但觉辛苦,不能向前。[4](P286)

      (6)一似李广被捉后设计一箭射杀一个番将得出虏庭相似。[5](P28)

      (7)引得一地里人如荷一百二十斤重担上羊额岭一般。[6](P14)

      不过这种比拟句式在金元时期有了一个变化,正如江蓝生(1999)所指出的:“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似’、‘也似’,由‘似’和‘也似’构成的比拟式前面不用像义动词,但后面一定要有NP或VP,也就是说,‘X+似/也似’比拟结构的语法功能做修饰语,或修饰NP做定语,或修饰VP做状语,这一点跟以前的比拟式有着根本的不同。”[7]例如:

      (1)壁玉似牙嚼欲将破。(《董西厢》卷三)[8](P64)

      (2)送了我也竹叶似瓮头春,花枝般心爱妻。(《遇上皇》第三折)[9](P134)

      (3)锦片也似前程做的来不愚滥。(乔吉《私情》小令)[10](P638)

      (4)性儿神羊也似善。(乔吉《嘲少年》小令)[10](P621)

      (5)不把我人也似觑,可将我谜也似猜。(《老生儿》第一折)[9](P243)

      例(1)(2)(3)为“喻体X+似/般/也似”修饰名词,作定语;例(4)(5)为“喻体X+似/也似”修饰谓词性成分作状语。总之,“喻体X+似/也似”结构的功能是作修饰语,不能独立作谓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原比拟结构:“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句中主要成分,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因为提取了喻体,句式就开始变化。例如:

      (6)(A)金乌疾如箭,玉兔似撺梭。(薛昂夫《端正好·高隐》套曲)[10](P720)[本体+动词+喻体]

      ——(B)小二独自一个穿梭也似伏侍不暇。(《水浒全传》第十回)[11](P955)[本体+喻体+比拟助词]

      (7)(A)媒人口一似蜜舌头。(《刘知远诸宫调》卷三)[12](P107)[本体+动词+喻体]

      ——(B)口儿蜜钵也似甜。(乔吉《嘲少年》小令)[10](P621)[本体+喻体+比拟助词]

      ——(C)怎当他蜜钵也似口儿甜甘甘。(刘庭信《戒嫖荡》小令)[06](P1427)[喻体+比拟助词+本体]

      (8)(A)面似银盘、身似玉。(《水浒全传》三十七回)[11](P460)[本体+动词+喻体]

      ——(C)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同上,第二回)[11](P19)[喻体+比拟助词+本体]

      这一类比拟句的本体是名词性的,从(A)式到(B)是第一次变化,即喻体位置的前移,比拟助词的出现,谓语动词的消失,但本体位置保持不变;从(B)到(C),(C)式在(B)式的基础上,发生了本体位置的后移,形成了“喻体+似/也似+本体”的结构。如果“喻体+似/也似”作状语,句子从(A)式转换为(B)式;如果“喻体+似/也似”作定语,那么句子就要从(A)式经过(B)式再发展为(C)式。

      (A)到(B)、(C)是句子结构在发生变化。从(A)“本体+像义动词+喻体”发展为(C)“喻体+助词+本体”。结果是句式结构产生了变化,由表陈述功能的“主谓式”变为表指称功能的“偏正式”。可见“锦也似前程”是由汉语句子结构转换位移而成的新名词性短语。位移的结果是句子结构的偏正结构化。随着像义动词的消失,比拟句中喻体说明、陈述的意味减弱,限定性描写性色彩增强,最终实现了句式结构的短语化。语义由陈述转为指称。表现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