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语言学的核心词理论是很有意义的。斯瓦迪什(M.Swadesh)核心词表中开列的天地日月、口鼻手足、动植物名称以及最常用的动词、形容词和代词是词汇中最稳定的部分。斯氏表中的介词(at,in),连词(if,because)等在许多语言中往往是后起的,不同形态类型的语言或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不应列入。斯氏百词表中所挑选的大体上是合理的。这些核心词作为词汇中最稳定的部分,它们能反映一种语言或一个语群的来历。苗瑶语核心词词源的研究可以说明苗瑶语与汉藏其他语族语言的同源关系。本文讨论中涉及的苗瑶语、汉语、藏缅语和侗台语的古音构拟在拙著《汉藏语同源研究》的不同章节中已有说明,不复赘言。 一 苗瑶共同语和原始苗瑶语 苗瑶语族的语言分归苗、畲、瑶3个语支,苗语支包括苗、布努、巴哼、炯奈4种语言。畲语支和瑶语支分别只有畲语和勉语。苗语有黔东、湘西、川黔滇3大方言,布努语有布努、瑙格劳2种方言,巴哼语有巴哼和唔奈2种方言,畲语有莲花、罗浮方言,勉语有勉、金门、标敏、藻敏4种方言。(注:王辅世、毛宗武:《苗瑶语古音构拟》第2、3页。毛宗武、李云兵:《巴哼语》第2页。)苗语的不同方言来自苗语支共同语,苗语支共同语来自苗瑶共同语,苗瑶共同语来自原始苗瑶语。 如同王辅世、毛宗武先生《苗瑶语古音构拟》中所设想的,苗瑶共同语是有声调和鼻冠塞音声母的语言。苗语清(单数调)浊(双数调)鼻冠塞音声母分别与勉语单数调和双数调的浊塞音声母有规律地对应,它们分别来自苗瑶共同语带鼻冠音的清浊塞音。“蓝靛草”是南方民族广为使用的传统染料,苗语川黔滇诸土语中这个词为鼻冠塞音声母如青岩话
鲁甘切。汉语中先有“蓝”之草名,后以此为色名。“剪刀”,勉语大坪江话
,勉语东山话gjau[3],三江话
。(注:当借自汉语“铰”
。)这一类例子表明苗瑶语的鼻冠塞音声母来自塞音和流音(*-r-,*-l-)结合的复辅音。苗瑶语的中古汉借词与汉语中古音声调的对应关系只能说明苗瑶语的4个调曾分别与汉语的平上去入分别有相近的调值。汉语、藏缅语有声调语言的声调都是后起,原始苗瑶语作为古汉藏语的方言应无音节声调。我们有必要把早期的苗瑶语分为原始苗瑶语和苗瑶共同语两个阶段,而不采用张琨先生的办法,把原始苗瑶语构拟为有声调的语言。(注:张琨:《原始苗瑶语的声母》,《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编,1983年。) 苗瑶先民史籍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后汉时分布在湖南。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时期湖南的苗瑶文化来自夏商时期的湖北,史前属于屈家岭文化系列,承自更早时期的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是新石器早、中期古汉藏文化中的一支。(参见拙著《汉藏语同源研究》第二章,汉藏文化的历史背景。)从原始汉藏语到原始苗瑶语再到苗瑶共同语,这是相当长的历史。以下我们从汉藏亲属语的语音对应看这一时期的语音演变。 二 苗瑶语与其他汉藏语的语音对应 拙著《汉藏语同源研究》中构拟的原始苗瑶语元音系统为*a、*e、*i、*o、*u,声母系统为:
“我”,甲骨卜辞中多为殷商自称,或为贞人名。(注:参见徐中舒《甲骨文字典》pp.1380-1381。)单数第一人称代词用“余”。“我们”王辅世先生在《苗语古音构拟》中拟为
,但勉语为*mple[A],原始苗瑶语拟为*ple-g较为合适。藏缅语中“额”如达让僜语ma[31]plaη[35],博嘎尔珞巴语mi tuk,载瓦语ηě[21]laη[21],扎坝语mo[55]ηui[55],暂认为原始藏缅语有*plaη这样的读法。 “五”,黎语通什话pa[4]<*ma,布央语峨村话ma[33]<*ma,仡佬语六枝话
,原始侗台语*mla。壮傣、侗水语支的“五”应借自汉语,黎和仡央语支的*mla与南岛语“五”*lima无关。(注:拙著《汉藏语同源研究》中忽略了仡佬语六枝话的读法,认为仡央诸语的“五”来自南岛语。)苗瑶语“五”唐纳拟为*pra[A],(注:G.B.唐纳:《原始苗瑶语构拟中的问题》,向日征译,《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编。)王辅世、毛宗武先生《苗瑶语古音构拟》中拟为*ptsa[A]。苗语川黔滇方言高坡话“五”pla[1],勉语大坪江话pja[1],罗香、东山诸地方话皆为pl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