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研究“背”的音变构词,就会发现很值得注意的音义转化现象。本文试图证明:(1)一个原始词可以产生表示同一概念的两个不同的滋生词;(2)原始词本身及其滋生词都可以发展出相同或相近的词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所谓音变构词,是采用郭锡良先生《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汉语史论集》,1997,133)一文的看法,指“通过音节中音素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在词的滋生系列中,我们把滋生新词的那个旧词叫原始词,把由原始词滋生出的新词叫滋生词。原始词和滋生词这对术语,是采纳王力先生《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同源字典》,1982,46)一文的叫名。 底下分别谈“背”音变构词所反映出的原始词和滋生词音义关系的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两种现象在其他的音变构词的某些配对词中,也存在着。所以,揭示这两种现象,对深入研究汉语的音变构词,认识汉语的词汇系统、词义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探求确定原始词的原则,了解音义关系,正确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等,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一 一个原始词可以产生表示同一概念的两个不同的滋生词 标题的意思是说,一个原始词,可以分别滋生出两个滋生词,这两个滋生词所表达的概念相同。换个表述来说:假定有一个原始词A,先从A滋生出一个新词B,后又从A滋生出一个新词C;B和C所表达的概念相同,是同义词。B和C可以产生于不同时代,但可以同现于一个共时的语言系统中。 “背”有两个滋生词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负”和“背(bēi)”,都是用脊背驮的意思,是作“脊背,背部”讲的“背”的滋生词,“负”产生于上古,“背(bēi)”产生于近古。 原始词“背”,义为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通俗地说,就是脊背,背部,名词,补妹切(长入,
。按,此采《广韵》反切,以下未注明反切来源者,均采自《广韵》;上古音和中古音的构拟,均依据郭锡良先生《汉字古音手册》,下同)。 “背”作“脊背,背部”讲,上古早已出现。《说文》肉部:“背,脊也。从肉,北声。”大徐本引《唐韵》:“补妹切。”《玉篇》肉部:“背,补对切,背脊。”《广韵》补妹切:“背,脊背。”《集韵》补妹切:“背,《说文》:脊也。”《易·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释文》:“其背,必内反,徐甫载反。”《诗·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释文》:“台背,他来反,下音贝。”《周礼·冬官·弓人》:“合灂若背手文。”《释文》:“若背,补内反。注同。”《礼记·郊特性》注:“干,盾也,锡傅其背如龟也。”《释文》:“背,补佩反。”《尔雅·释诂》:“鲐背,寿也。”《释文》:“背,博内反。”《释丘》:“丘背有丘为负丘。”《释文》:“背,如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车七百乘,韅靽”注:“在背曰韅,在胸曰靷,在腹曰鞅,在后曰靽。”《释文》:“在背,如字。” 滋生词“负”,义为用脊背驮,动词,房九切(上声,
)。前人早已看出,“负”是“背”的滋生词。《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释车》:“负,在背上之言也。”王力先生《同源字论·同源字的研究及其作用》(《同源字典》,1982,39)认为,《释名》对“负”字语源的解释是正确的。他在《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同源字典》,1982,47)中,谈到“转音的滋生词”,把“背”(脊背,脊梁)看作原始词,把“负”(用脊背驮)看作滋生词。 “负”作“用脊背驮”讲,周秦时代已经出现。《玉篇》贝部:“负,浮九切,担也,置之于背也。”《广韵》房九切:“负,担也,荷也。”《集韵》扶缶切:“负……一曰:荷也。”《诗·小雅·无羊》:“何蓑何笠,或负其糇。”《大雅·生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左传·成公十年》:“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近古以后,从作“脊背,背部”讲的“背”又滋生出一个新词,义亦为“用脊背驮”,跟“负”同义,动词,晚近写作“揹”,读bēi
,跟原始词“背”(bèi)只有声调之别,属变调构词。 读平声、作“用脊部驮”讲的“背”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辞海》(1979,3449)“背”字“bēi”音下:“掮在肩背上;负荷。如:背小孩;背行李。引申为负担。如:背债;背包袱。”没有举出清代以前的用例。但“背榜”条下说:“科举时代称名居榜末。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七‘担榜状元’:‘宋赵升《朝野类要》云:“第五甲末名为担榜状元。”按今有背榜之称,背负与担荷,其义一也。’”这只是清代的例。《辞源》(1979,2551)“背”字“bēi”音下:“用背驮(按,原作‘马’旁‘犬’,不合规范)负。引申为负担。也作‘揹’。”也没有举出清代以前的用例。但“背笼”条:“负物用具。宋朱辅《溪蛮丛笑》:‘负物不以肩肩之。筠篮汲水,则用木为半枷之状,箝其项,以布带或木皮系之额上,名背笼。’(《说郛》五)”这是宋代的用例。 相比之下,《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所举用例要早一些。先看《汉语大词典》“背”字“bēi”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