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2)06-0098-07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传播有几个难点,其中之一就是汉字教学传播。对于留学生而言,汉字释读困难、书写困难、记忆困难,这使一些能口头交际的留学生往往放弃汉字的学习,达不到《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所规定的基础阶段掌握2000-2200常用字,高级阶段再掌握700-900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的教学要求。[1]对于教师而言,既没有适当的汉字教学传播理论,又没有适合非汉字圈留学生的汉字教材,也没有行之有效的传播方法。这种状况导致汉字教学传播中误区频出,具体表现在: 1.没有将汉字教学传播与汉语教学传播分开。母语习得往往以词的知晓、语法的获悉为主,是自然习得的过程。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传播受此影响,常将汉字教学传播与汉语教学传播混为一坦,使词的获悉与字的学习处于同步状态,使一些笔画多、构形繁的汉字如“谢谢”、“哪”、“教室”等随词语成为留学生初次接触汉字时的学习内容。这是对汉字本体特征缺乏了解所致,忽视了“汉字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2]的特点。 2.没有针对汉字本体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传播方式。许多人没有弄清汉字是有一定组构规律的符号体系,在教学传播中以个体字符的逐一教学方式代替有规律性的汉字教学传播,使留学生在没有形成汉字心理词典的情况下就接触到笔画繁复的汉字,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汉字教学传播,完全不顾汉字的构形规律,搞所谓的“提示教学法”,说什么“要”就是中国男子要西方女人,“人伸开双臂表示‘大’,‘大’多了一点就过分为‘太’,‘天’在人的上方”[3]。又如所谓的“汉字通俗教学法”,认为“死”是歹徒用匕首捅死一个人,“呆”是口笨如木头。而“字谜教学法”认为“省”是“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泛”为“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等等。[4]这些是无视汉字规律的一些教学传播方式。 3.未能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建构有效的传播体系。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些较科学的小学识字教学传播体系,基本上能根据汉字的属性确定汉字识字初期积累字表,根据汉字构形规律科学地讲解字理等。[5]与之相比,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界却缺乏一套适合留学生认知规律的,又能把握汉字特点的教学传播体系。 要解决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的传播,笔者以为必须抓住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明晰汉字的性质及特点;第二,了解教学传播对象——留学生的学习特点;第三,建构适合留学生特点的较为科学的汉字教学传播体系。因为从根本上说,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的过程是一个组织传播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传播过程图 其中传播者是教师,内容[,1]即教学传播内容,编码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传播手段将要传播的知识内容组织在一起的过程,渠道即教学传播的各种途径,接受者即学生,解码就是传播内容[,1]被学生学习理解的过程,内容[,2]即学生通过解码后所获得的内容。以上过程,可以区分为教学传播与学习获知两大环节。具体而言,传播者——渠道,是教师教学传播的过程;渠道——接受者,是学生学习汉字的心理获知的过程;渠道是连接教学传播与学习获知的中间环节。教师作为专职传播者要将内容顺利地传给学生,并使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了解教学传播图中所示的每一环节及其特点。要而言之,就是了解上面所强调的汉字性质及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心理特点等这些基本问题,并依此为据,建构科学的传播体系。相反,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认识上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对外汉字教学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下面分而述之。 一 教学传播内容——汉字的特点,可从多方面探讨。本文运用汉字构形理论[5],结合汉字的认知方式来分析,其特点表现在: 1.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表意性符号,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记录内容的最根本之处 (1)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具有符号的一般性特点,由形式与内容结合而成。汉字符号所记载的内容是音义结合的汉语,所表现的形式是汉字字形,字形是汉字符号自身的东西。汉字如何以形来反映音义统一的语言,汉字形体的历次变化使其记录汉语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这都是属于汉字自身的问题,应当从汉字的演变规律中去寻找答案。 (2)汉字是记录汉语语素的符号。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语素,其中的语素可以是自由语素,如“大”、“好”等;可以是半自由语素,如“伟”、“构”、“姿”;可以是非自由语素,如“乒”、“婀”等。 (3)汉字是因义构形的符号。汉字符号的形式与所记录语言单位的意义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形体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语言单位的意义,这从汉字的构形与构意上均可以显示出来。 2.汉字是在二维平面构形的符号体系,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构形的显著之处 (1)汉字是在两维平面构形的。汉字是有空间感的平面组合符号,它是在上下垂直维度与左右水平维度来构形的。在视觉看来,或是左右结构,或是上下结构,或是内外结构等等。这与拼音文字按线性序列单维排列的方式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