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成书于19世纪中后期,以“极纯属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俚俗民谚”(注:弥松颐,《儿女英雄传》出版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长期受到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对这部书中“儿”尾的使用情况及相关问题作初步的调查和分析。 《儿女英雄传》(注:《儿女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全书59.6万字,各类带有“儿”的词总计约1150(重复出现只计一次),而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前80回共76.9万字,各类带有“
”的词总计尚不足500(注:周定一,红楼梦里的词尾“儿”和“子”,《中国语言学报》第二期,商务印书馆1985)。这说明18至19世纪中后期“儿”尾的使用呈明显的上升态势。本文拟考察“儿”的构词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一些相关问题,以求对百余年前北京话的面貌和百余年来北京话的发展变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关于“儿”的构词功能 “儿”尾在《儿女英雄传》全书中相当活跃,构词能力很强。书中一些带“儿”尾的词,尤其是在人物对话中使用的,已不见于今北京话。如“亲戚儿、年代儿、大舅儿、东儿”等等。从词类上看,由 “儿”参与构成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等。其中又以名词为最多,占全部带“儿”尾的词的80%,其结构也在各类词中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现将“儿”的构词情况描述如次。 (一)名词 由“儿”参与构成的名词,其词根部分多种多样,现参照吕叔湘先生的分类方法(注: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1)逐一排出。 1.“名+儿”,构成名词 《儿女英雄传》全书中带“儿”的词以名词为最多,这类名词中又以“名+儿”结构的为最多,请看例词: a 纸儿 主儿 弓儿 词儿(指诗词的“词”) 礼儿 脸儿 月儿升儿(升斗的“升”) 梦儿 牙儿 胆儿 花儿(指豆疮) 病儿 颈儿茶儿 书儿(指书信) b 外财儿 俗语儿 弹弓儿 诗篇儿 亲戚儿 手巾儿 奶妈儿 药酒儿 东西儿 主意儿 口风儿 泥佛儿 年代儿 官话儿 c 满洲话儿 痒痒筋儿 竖心旁儿 钱粮米儿 太平车儿 公子哥儿 关防盆儿 佐杂官儿 玫瑰花儿 老太太儿 两把头儿 尾巴梢儿 乡下佬儿 耳朵眼儿 容长脸儿 a、b、c三组是根据语素的数量划分的。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穷尽列出所有“名+儿”的实例。据我们统计,a类110个,b类最多,450个,c类112个。三类合计约670个,占全部带“儿”尾的名词的70%强。此外,下面三类情况也应列入“名+儿”范围内: d 小胡子儿 小腮帮子儿 领子儿 e 听头儿 干(去声)头儿 回头儿(章回) f 小的儿 老的儿 巧的儿 活的儿 d类在“儿”之前还有另一个后缀“子”,e类在“儿”之前还有另一个后缀“头”,f类在“儿”之前还有另一个后缀“的”。“子、儿、头”都是构成名词性成分的后缀,所以d、e、f三类仍属“名+儿”结构。三类合计有17个。 2.“动+儿”,构成名词 这类结构的名词大大少于“名+儿”类,全书中不足70。例词如下: 吃儿 乐儿 挡儿 钉儿 滚儿 弯儿 笑儿 坐儿 串儿 注儿(注解) 呈儿(呈文) 叫儿 咂儿(乳房) 相干儿 古记儿 倒流儿(一种酒具) 差使儿 打扮儿 失闪儿 3.“形+儿”,构成名词 这类结构的名词数量更少,如: 积伶儿 热闹儿 好看儿 殷勤儿 好儿 聪明儿 干净儿 痒痒儿 希希罕儿 这里的“痒痒儿”当然是形容词重叠式“痒痒”加“儿”,相比之下“希希罕儿”在结构上不容易解释。我们在全书没有找到“希希罕”,只找到了“希罕”。又由于“希希罕儿”结构是孤例,所以我们不好断言“希希罕”是“希罕”的重叠形式。“希希罕儿”在书中多次出于老年妇女人物之口,可以确信这是当时的北京口语成分。“形+儿”构成的名词在全书中不过20余例。 4.“数+儿”,构成名词 全书仅一例: “难道我说了这么些话,你还听不出个四五六儿来吗?”(36回) 5.“名[,1]+儿+名[,2]”,构成名词 这类名词的构造是把“儿”夹在当中,因而不同于上面(1)至(4)类。考虑到其中“名[,1]+儿”都是可以独立成词的,我们认为“名[,1]+儿+名[,2]”的结构应该是“(名[,1]+儿)+名[,2]”。据此,“儿”仍然可以看成是后缀,而不是嵌在两个同等地位的词根语素之间的中缀。请看例词: 兔儿爷 馅儿饼 羔儿皮 鼓儿词 枣儿粥 条儿手巾 官儿娘子 热汤儿面 紧箍儿咒 单腿儿安 绸面儿袄 红眼儿鱼 双脸儿鞋 这类构造的词在全书中有3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