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5;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2)05-0056-09 众所周知,对比修辞研究的开创人Kaplan提出,语篇的修辞模式具有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language and culture specific),修辞随语言、文化以及文化阶段的不同而不同[1]。他认为,语篇修辞上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在不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写作传统[2](pp.9-10)。因此,对比修辞不仅是跨语言的、更是跨文化的[3](p.285)。 对于对比修辞研究,Kaplan的最大影响恐怕要数他对英语、闪语、东方语言、罗曼语、俄语等语言不同语篇修辞模式所做的概括[1]。后来的学者们就此做过不少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大多数研究结果不同程度地支持了Kaplan的观点,如Kobayashi[4],Regent[5],Clyne[6][7],Matalene[8],Ostler[9],Hinds[10][11],Reppen & Grabe[12],Coe & 胡曙中[13],胡曙中[14]等;但有的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如Mohan和Lo的研究显示,Kaplan的观点并不成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语篇修辞模式实际上非常近似[15]。 还有一些研究者,如Taylor & Chen则认为情况比较复杂,Kaplan的概括过于笼统,忽视了同一语言文化内部的差异[16]。 对于这一争议颇大的问题,显然很有继续深入探索的必要。而且如Conner所指出的,虽然对比修辞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近些年来也有较大发展,但就语言中的每种具体体裁类型而言,专门的研究仍嫌不足[17]。 在汉英对比方面,情况就更是如此了。在这篇文章中,将报告我们所进行的一项汉英语篇修辞模式的对比分析,以求能对揭示两种语言在语篇层面上的异同有所贡献,并进一步检验Kaplan及其他学者的观点。我们还将依据自己所进行的调查与分析,就跨文化语篇对比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对比分析 (一)语料 我们采用了论说文作为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前的汉英语篇对比研究中,对比分析的有学术文章(Taylor & Chen[15],胡曙中[14]),描写文和说明文(Mohan & Lo[15],胡曙中[14]),记叙文(王墨希、李津[18])等。而对论说文做系统分析对比的还比较少见。Coe和胡曙中[13]对英语和汉语报刊社论进行过对比,但社论只是论说文中的一种,而论说文类型则多种多样。 为了减少所比语料的话题差异和内容量多少给对比带来的影响,以保证对比语料之间有更大的可比性,我们从中外书籍教材及报刊杂志中先较为随机地选取不同题材的千字左右的汉语论说文八篇,然后再选取跟汉语语料题材对应相似、长度相当的英语论说文八篇。文章语言一般都比较正式。选中的八篇汉语文章和八篇英语文章被分别标以C1,C2……C8与E1,E2……E8。标号中,数字相同的汉英文章在主题上有一定的对应相似性(注:语料来源: E1:Eli M.Oboler"Defining Intellectual Freedom"in Sally DeWitt Spurgin,1989.The Power to Persuade.New Jersey:Prentice Hall,pp.373-374. C1:林晴:“知识就是负担——味道之外”,《环球时报》2000年7月11日。 E2:Stephen King"Why We Crave Horror Movies"in R.B.Axelrod et al 1990.Reading Critically,Writing Well.New York:St.Martin's Press,pp.298-301. C2:谢觉哉:“说‘怕’”,参见闵贵云、张光麟《千字文写作》,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124页。 E3:Kathy Taylor"Nonconformity:The Price and the Payoff" in Sally DeWitt Spurgin,1989.The Power to Persuade.New Jersey:Prentice Hall,pp.175-176. C3:魏文彪:“孔雀缘何要飞”,《南方周末》2000年8月31日版。 E4:Mark N.Cohen and R.S.Malpass"A'Right to Life'Unacknowledged by Nature"in Annette T.Rottenberg,1988.Elements of Argument.New York:St.Martin's Press,pp.49-50. C4:胡虎林:“法律援助需要社会帮助”,《浙江日报》2000年5月6日版。 E5:Sallie Tisdale"Save a Life,Kill a Tree"in Sylvan B.et al,1993.Current Issues and Enduring Questions.Boston:St.Martin's Press,pp.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