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02)05-0317-7 1.引言 语用学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何兆熊1997),在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应用等不同层面,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已衍生出众多子学科,如对比语用学、篇章语用学、文化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形式语用学等,这些学科从不同侧面使人们对使用中的语言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和明晰。自90年代起,这一领域又出现了三个新兴门类:历史语用学、历时语用学和文学语用学。 1991年,Routleoge出版社出版了由Roger D.Sell编辑的论文集《文学语用学》(Literary Pragmatics),改变了以往语用学研究只重视口语,忽视书面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局面。以此为标志,“文学语用学”正式进入研究视野。 1995年,John Benjamins出版社出版了A.H.Jucker编辑的《历史语用学》(Historical Pragmatics),辑录了22篇以历史文献为语料的论文,内容涉及礼貌策略、话语标记、指示等语用现象,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语用学的概念。编者在书中提出语用语文学(pragmaphilology)和历时语用学是历史语用学的两个主要分支,文学语用学属于前者的研究范畴(Jucker 1995:11-12)。 1999年,John Benjamins又推出了《历时语用学》(DiachronicPragmatics),这是Leslie K.Arnovick的个人论文集,包括一篇导读和七篇论文。历时语用学开始以独立学科的姿态出现,尽管它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方法等重大理论方面尚有许多不确定性。 本文试图追溯历史语用学、历时语用学和文学语用学的学科渊源,简要介绍其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学科溯源 传统意义上的对比语用学研究不同语言在交际意义和用法方面的异同,这是一种共时研究。如果我们把对比研究的对象改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种语言,考察它在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际用途,那么这一工作就属于历时的历史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语用学(以下简称HP)是和共时对比语用学平行的,是广义对比语用学的一个次类。 在《历史语用学》中,编者提出语用语文学和历时语用学(以下简称DP)是HP的两个主要分支。如果说历史语言学主要研究语音变异和历史文本的语音、形态、句法以及语义,语用语文学的任务便是描述历史文本的语用因素,例如文本的写作者和接受者,二者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文本写作和接受的时空和社会环境等。历史文本可以指任何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如契约、遗嘱等法律文本,出生证明、讲道记录等与宗教生活有关的文本,书信、公告、报刊等日常生活中的文本,甚至烹饪书、菜单等,其中对文学作品进行专门的语用研究就是文学语用学(以下简称LP)。“通过考察历史文本的社会-历史和语用特征,语用语文学把传统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Arnovick 1999:10) 历时语用学是一种动态研究,其任务是描述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社会历史状况三者之间不停息的互动过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前瞻性。这一研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如果把语言形式作为对比的共同基础,考察其语用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这种方法就称为从形式到功能的历时映射(diachronic form-to-function mapping);如果把语言功能,如言语行为、礼貌策略、篇章类型等作为对比的出发点,探讨其语言表达式的历史演变,则称为从功能到形式的历时映射(diachronic function-to-form mapping)。 综上所述,HP、DP和LP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语用学研究中的位置可用下图(注:此处部分参考了陈宗明(1997:7-10)的阐述。)表示:
3.国外发展现状 HP、DP和LP出现尚不足十年,作为独立学科,它们无论在学科性质、理论建构,还是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没有普遍公认的经典阐述。下面分别就其在国外的发展状况作一简要介绍。 3.1 历史语用学 3.1.1 初期工作 最早使用“历史语用学”一词并倡导HP研究的是Dieter Stein(1985),该领域的先行者主要是罗曼语和日尔曼语的研究者,其工作集中于理论探讨,试图勾勒出HP研究的大体轮廓,但具体的应用研究比较少,理论建构也缺乏确定性、明晰性和全面性。在美国,HP源于在功能主义框架中进行的历史句法和形态学的研究,后与“历时语法化”(diachronicgrammaticalization)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联系起来,产生了一批成果(Schwenter & Traugott 1995:243)。 3.1.2 近期发展 1994年,A.H.Jucker在《语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历史语用学的可行性”,提出了HP研究的四大理论问题,即:什么样的语用学理论框架适合HP研究;研究范围;历史对比的共同基础(tertiumcomparationis);语料问题。文中说:“历史语用学研究目前还几乎不存在”(1994:533)。此后仅过一年,《历史语用学》就出版了,其中大多数论文都是第一次发表,显现出学界对HP研究的浓厚兴趣。该书的出版是HP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它为此前散见于各领域的相关研究确立了中心,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在题为“语用学的历史视角”的导读中,A.Jacobs和A.H.Jucker进一步论述了上述四个理论问题,并对此前发表的HP相关论文做了总结性评述。1999年,John Benjamins出版了由A.H.Jucker,G.Fritz和F.Lebsanft合编的《历史对话分析》(Historical Dialogue Analysis),内容涉及英、法、德、荷等语种的宗教论辩宣传手册、社交会话指导手册、医学问答手册、教义问答手册等多种历史文献,结合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理清了不同语体和风格对话的历史发展脉络。尽管因为历史对话分析还“没有固定的方法和传统”(p.2),书中有个别论文也并未运用历时的方法对语料加以分析(Mey 2000:1543),但全书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HP的思路和方法,启发我们对汉语语料的研究会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