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反抗信息遮蔽的巨大力量得到充分展示,传统新闻体制和信息反应机制表现出显著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疲态…… 2003年2月,一场沸沸扬扬的“非典型肺炎事件”,使得广州的城市生活陷入罕见的社会性恐慌,广州亦因此成为国人在农历新年里广泛瞩目的焦点。而由此引发的网络传播的信息危机和传统传媒的公信力危机,则引起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严重关注。 在此事件中,当地有颇多传媒在既有的宣传管理惯性思维控制下,在广大读者最需要新闻事实和舆论导向的关口,始则装聋作哑,再则隐约其辞;而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空前畅通,不实的流言也盛行一时,这既促发了广泛的社会混乱,也使民间信息通道再次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在整个事件中,如果从传播的角度审视,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网络传播反抗信息遮蔽的巨大力量(包括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效用);其次的问题——也是更为深刻的问题是,我们的传统新闻体制和信息反应机制,表现出显著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疲态。 一、事件背景与媒介表现 首先,让我们来回溯一下“非典型肺炎”事件的来龙去脉,透析传统媒体在事件进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耐人寻味的态度和行为,并从中分析此次网络流言兴起的轨迹。以下背景描述和评议,均基于对2003年2月中旬各类媒体发布的公开资料: 2002年年底,广东省部分地区先后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从2003年1月12日起,个别外地危重病人转送到广州地区大型医院治疗。1月15日,广东河源市疾病防疫控制中心接治了两名患者,经各大医院专家会诊,初步诊断为非典型性肺炎。随后,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其他一些地区也陆续发现这种病例。当时,有专家指出,该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或空气等途径传播,需做好防护隔离工作。但是,显然这一重要的、攸关利害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领导层重视,更没有在媒体上予以正式传播。直到春节前后,广州地区亦开始出现本地病例(截至2月11日,广州市共发现100多例该类病例)。在此期间,当地各大媒介新闻仍然毫无表现。 2月8日中午时分,一条消息悄悄在人群中蔓延——一“广州发生致命流感”。它以手机短信和口耳相授等形式传播。广东移动的短信息流量数据统计:2月8日,4000万条;9日,4100万条;10日,4500万条。 从2月8日晚间到2月9日,在数十小时里,广州的城市生态,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些网站上开始出现可怕的字眼:禽流感,炭疽……甚至霍乱。人们期待着广播电视和报纸能给他们一个权威的说法,但是没有发现。人们在不安中度过2个漫漫长夜。在全国,关于广州发生病毒入侵的信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被逐步放大、扭曲,发散到全国各地。广州媒体不断接到全国各地同行求证,但它们却都出乎意料地保持沉默。一些不甘失去权威解释的居民,开始在网络上发布各种各样的“判断和指导”,看上去近乎专业的叙述分析和有出处的资料,让人们的恐慌指出炭疽、鼠疫等令人极度恐慌的疾病。传言迅速扩散并越来越耸人听闻,终于演变为一场大多数广州家庭都卷入了的对板兰根、白醋、口罩的大规模抢购风潮。整个城市社会趋于强烈的不稳定。 2月10日上午,第一次有官方媒体含糊其辞的报道:近期广州患“感冒”和“肺炎”的病人增多。临近中午,南方网谨慎地发布了官方信息:广东省部分地区先后发现部分“非典型性肺炎”病例。当天下午,《南方都市报》用了2个版的篇幅对事件予以报道,但意味深长的是,其余各报都只发了一条四五百字的官方通稿。读者对新闻业界普遍的缺乏勇气和公信力的表现议论纷纷。 2月11日上午,广州市的许多市民,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10时30分,广州市政府召开针对此事的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卫生局局长黄炯烈说,一种病毒引起了“非典型肺炎”,目前病原鉴定工作尚未能作出确切的定论,但可以排除传言中所说的鼠疫和炭疽。黄向社会承诺:广州市有能力、也有足够的经验维护病人安全。 随后,11日、12日两天,广州各大报纷纷开始大篇幅详细报道该事件,一时间,有关新闻报道和分析铺天盖地而来。新闻媒体的大规模介入,迅速遏制了在市民中孳生蔓延多日的恐慌,对板兰根、白醋、口罩的抢购也于11日至12日基本平息。与此同时,民间的和网络上的有关“非典型肺炎”的流言也逐渐趋于平息。 二、网络流言的本质 1.网络的媒介角色 这次关于“非典型性肺炎”的各种传言,除了影响广州市民外,还由广州开始,迅速波及海南、福建、湖南等地方,也引起了这些地方的抢购白醋和板蓝根的风潮。除了以口传口的人际传播外,应该说,网络的各种平台都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从理论上说,作为一个“平权化的媒介平台”,网络在广州“非典型性肺炎”这样的社会事件里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出人意料,它无非是给无权无势、一时缺乏消息来源的大众一种信息传通的基础平台:从开始时期对消息封锁的打破到后来的添油加醋,从描述事实到盲目议论,从透视真相到风传谣言,诸如此类。实际上,这都是由网络的强渗透性所决定的,也是完全可以在事前预料到的。 然而,当地政府和有关宣传部门,显然对这一传播规律缺乏科学认识,其结果就是政府和媒介机构所感到的猝不及防:事先,藐视网络信息势力的强大,比如企图封锁消息、采取鸵鸟政策;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信息深感焦虑——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缺乏科学常识和传播规律认识的表现。 2.网络媒介的把关逻辑 有人以为,此次网络流言和信息恐慌的孳生是偶然的现象。事实上,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从理论上说,网络在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效应注定只能是很宽松、很弱的。尽管不少BBS论坛都有不许发布色情、暴力和反动信息的要求,但是,在遵循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各类流言和假信息还是可以出现在网络上。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把关逻辑是“只有……才能发布”,那么网络媒介的把关逻辑就是:“只要不……就能发布”。明显看得出,后者的要求比前者宽泛很多。在这种氛围中,网络形成了自身的媒介文化体系:新闻的议题通常是受众群体自己设置的,而不是总编辑和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