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3)04-0001-05 1997年5月以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结束了英国保守党连续18年执政的历史。布莱尔一上任就先后在经济模式、福利制度、教育体制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布莱尔及其领导的英国工党政府试图在新右翼的撒切尔主义和老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之间,寻找一条中间性的治国方略,并冠名为“第三条道路”。1998年布莱尔正式发表了《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详细阐述了工党的执政思想。“第三条道路”的主要倡导者、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在1998年又出版《第三条道路》一书,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阐明了工党的新思路。所谓“第三条道路”,是指一套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社会、阶级、环境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它超越了传统右翼政党信守的自由竞争思想和传统左翼政党主张的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建立既强调市场功能又强调政府作用的混合型经济模式,试图在国家与市场、个人与政府、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人类与自然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以实现再现代化、再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建设一个强大和充满活力的新英国,建立符合西方国家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第三条道路”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第三条道路”继承了英国社会民主主义的传统 20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简称“社民党”)普遍奉行具有如下特点的社会民主主义,并取得了较辉煌的成绩:第一,以人权和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第二,混合型经济体制;第三,让人们过上人道、尊严的生活;第四,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第五,推行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价值观。这五个特点也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支柱,决定了社民党的纲领、政策。在这五个理论支柱的指导下,社民党普遍实行了国有化、福利制度、国家干预等社会经济政策,对西欧社会的稳定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二战后,英国工党第一次有机会将社会民主主义纲领付诸实施。艾德礼政府不仅成功地对主要经济部门实施了国有化,还实现了充分就业,并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艾德礼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1](p.114)。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党自身及其政策纲领也暴露出一些内在的矛盾和问题,如党内外围绕国有化、工会权力以及工党与工会的关系等问题分歧很大。 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工党领导人都十分关注工党的现代化问题,以便为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奠定基础。然而,工党的革新直到1994年布莱尔出任工党领袖以后才收到明显的成效。布莱尔认为,为了响应国家对改革的呼唤和顺应民族振兴的愿望,工党应重塑其意识形态。为此,布莱尔亲自主持修改党章,正式放弃了国有化目标,强调公有制只是获得自由和平等的一种手段,主张推行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型“混合经济”。布莱尔认为,这样做并未背弃社会民主主义和工党的政治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并非限定在某一时期的某种固定的经济理论,而是一套适用于任何时期的价值观和原则。 (二)“第三条道路”从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中吸取了营养和活力 英国是一个自由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19世纪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自由主义逐渐成为英国政治思想的主流。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以维护个人自由、限制政府干预权力为理论核心的传统自由主义学说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也对英国传统的自由党政治冲击较大。传统自由主义面临危机与分裂。当时以霍布豪斯为代表的一批激进思想家认为,传统自由主义概念太狭隘,难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需要,主张国家采取“积极的自由”。于是,以倡导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也称社会自由主义或激进自由主义),适应了工人阶级要求变革、实现社会平等的需要,得到了社会变革力量的广泛理解和积极响应。当时新生的工党作为自由党的同盟积极支持并参与由劳合·乔治所推行的社会变革。后来自由党瓦解,工党取代自由党而成为英国两大主要政党之一,一部分新自由主义者加入了工党阵营。 布莱尔试图继承这种新自由主义的激进传统,希望21世纪能够成为激进派的世纪。他还主张建立更加广泛的激进联盟,以取得对工党长期执政的广泛支持。因此,“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由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靠拢和开放。 (三)“第三条道路”深受英国新保守主义的影 英国新保守主义是指以“新自由主义”面目出现的“撒切尔主义”,它无论在具体政策上还是在意识形态方面都对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撒切尔主义”在保守党执政期间所据有的支配性地位,对工党励精图治、进行反思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工党所推行的种种变革和政策调整正是在“撒切尔主义”这种主导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的。而撒切尔政府对国有化企业的大规模砍杀以及对工会组织的进攻,则直接为工党实现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铺平了道路。其次,在伦理道德方面,布莱尔关于法律与秩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家庭价值、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上与“撒切尔主义”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据此,有人称布莱尔主义为“社会保守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