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评价策略的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旭,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心理。王淑敏,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反思,尝试建构新的教学评价策略系统,主要包括评价与教学的一体化策略、以评“学”为主的策略、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策略、评价目标与内容的多维性策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3)06-0026-05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一)教学以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为核心

      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之前,应该认真考虑学习者先前的基础,使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范围内(类似于维果茨基所讲的“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以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为核心,具体表现在:1.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结构、主观经验、信念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及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能吸收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中。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因为学习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教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性质、智力水平以及人格因素等等,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创设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并通过教学和“合作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能依靠自己和与同学间的合作,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平衡。3.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建构知识,主要指设计培养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的方案。

      (二)注重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传统教学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客观”知识的复制或再现,复制或再现的越精确,说明学生的理解越深刻、掌握的越精。而建构主义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理解。学生是否形成真正的、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大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能否用自己的话对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表达。

      ·能否据所学知识进行推论、猜测并解释相关现象,解决相关问题。

      ·能否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或实际应用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程度,而要做到这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三)强调教学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性

      传统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终点,而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视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注:丁家永.建构主义与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新发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9(5):71.)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弹性理论和知识网络结构特点为基础。教学目标应是有关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教学重心应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而这一过程应结合有关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通过支架式模式、抛锚式模式和随机进入模式加以训练,逐渐实现。另外,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呈现适当的结构不良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对学生开展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训练,有助于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而现行教学内容多是结构良好问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十分不利。

      (四)重视引导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有效的教学必须能够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进行学习时,总是带有一定情感的。这种情感投入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或情感意义的体会之上,建立在不断进步和成功之上。建构主义教学观比较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卷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的评价在促进学生对学科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

      二、建构主义教学评价思想和方法

      (一)目标自由的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评价的目标比较自由。建构目标自由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克服根据特殊设计的目标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偏见。(注: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9、101.)这种评价观认为,若不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向评价人员提供信息,那么评价就会比较客观。因此,该评价观建议,不是根据目标来进行评价,而是利用需求评价法去确定教育的目标。乔纳森认为,经证实的需求可提供用以评价任何过程结果的最客观的评价标准。(注: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9、101.)

      如果在教学一开始就已知一特定目标,那么教学过程与评价一样,都可能存在偏见。而为评价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则将导致标准参照教学。这意味着教学可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标准参照教学和评价是原型地客观地建构,它不适宜于建构主义环境的评价。

      (二)以知识建构过程为核心的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学评价应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何寻找知识、认知策略与自我监控、认知卷入以及知识建构中的探究与创新能力等,这些都应包括在教学评价内容中;主张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评价学习结果,评价要立足反映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水平差异,如在知识框架、策略水平、反思与批判思维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强调教学评价内容设计要注意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评价学习者如何进行知识建构要比评价由此产生的结果更为重要。这说明,有效地评价必须与教学整合在一起,也就是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因此,教师教的过程与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在利用评价作为有效教与学的指南的过程。教师正是利用这种与教学整合在一起的有效评价了解学生的进步和教学的质量,而学生则通过这种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由这一过程,可促使教师或学生产生元认知意识,改进教或学,提高教或学的效果。(注: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9、1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