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3)08-0011-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教育界兴起,进而波及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界。诸如“反思型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反思型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反思型教师”(reflective teacher)等有关教师教育方面的内容就成了各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议题。反思型实践也似乎成了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越来越多的拥有各种思想背景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者聚集在反思型实践这杆大旗下,尝试以各种方式培养对教学工作能够缜密思考并善于分析的教师。 一、关于“反思型实践”的概念 第一个对反思问题作较系统论述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世纪30年代,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将反思界定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从那时起,反思型实践被各种哲学和方法论的理论所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反思型实践问题。Donald Schon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位,早在1983年,Schon就认为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可以使从业者在实践中变成研究者,并从固定的理论和技巧中解脱出来,构建一种新的适用特定情境的理论。 1987年,Donald Schon给出了反思型实践的定义,他认为反思型实践是在改进人们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技能时的一个关键环节。反思型实践可以帮助某一领域的初始者识别自我实践和他人实践之间的相同点。Schon(1988)认为,当从业者依靠行动来获得知识,自发性地开展工作并产生意外的结果和惊喜时,反思就开始了。这种惊喜可以导致两种反思之一:依靠行动进行反思,它发生在行动之中,并对如何重新进行活动进行思考。Schon(1996)还认为反思型实践需要在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自己的实践。 在Schon引进反思型实践的概念之后,很多学校、大学和教育系开始根据这一概念来设计教师教育和职业提高的课程。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教师教育的课程过分重视反思型实践的过程而忽视了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Clift,1990)。这些研究者建议应把杜威关于道德的哲学以及Schon的情境教学方式的特点结合到反思型教师教育的实践之中。 从Donald Schon(1983,1988)关于反思型实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教育家们对反思型实践的概念已经逐步熟悉起来。显然,Schon的理论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杜威、莱温和皮亚杰的学习理论,他们三人都认为学习取决于实践与反思的结合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虽然他们认为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但他们仍然认为没有反思不能产生学习。在反思实践中,反思是学习过程的精华,因为它能从经验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Osterman,1990)。 除了Donald Schon以外,其他学者也纷纷阐述对反思型实践的理解,Kottkamp、Osterman和Peters等学者认为,反思型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反思型的实践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实践(Kottkamp,1990;Osterman,1990;Peters,1991)。Peters同时认为,反思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它要求对实践本身进行系统性地调查。 Kottkamp(1990)则使用“离线”和“在线”来区分行动后反思和行动中反思。前者发生在行动之后,这样可以不用考虑马上行动地进行思考,并有机会获得其他人的帮助来进行分析。而后者(行动中的反思)对提高实践更有效用。它导致在线实验,以调节和提高行动,并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行为。 在从业者关于实践的理论和思想被改变之前,必须能够先将它们识别出来。但很多从业者在描绘他们的行为时存在困难。Osterman(1990)坚持认为反思实践的重要部分是提高描绘潜在知识的能力,以便与其他人共同分享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知识。 指导实践的理论、思想价值、假设和策略需要被检验。没有这种检验和澄清,从业者们会发现自己支持一种理论,在实践中却使用另外一种,也就是说他们的行动与他们的目的不相符。在反思实践中从业者对行动进行批判地分析,以发现隐藏在实践中的价值和假设。随着从业者对使用中的理论越来越敏感,他们会更多地认识到他们做什么与他们希望做什么之间的矛盾(Osterman,1990;Schon,1988)。 反思型实践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它可以通过引导自我意识、提高职业实践、以及对从业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更广泛的理解,直接影响从业者的成长和提高(Osterman,1990)。然而,这种过程既费时又带有个人风险,因为对实践的疑问要求从业者对敏感的信念、价值和情感进行检验(Peters,1991;Rose,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