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市场机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日]金子元久(Kaneko Motohisa)(1950-),日本东京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Ph.D。历任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世界银行顾问,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副教授。现任职于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为世界知名的教育经济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学,尤其擅长宏观政策分析。(日本东京大学 教育学研究科)

原文出处:
教育与经济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教育中存在着教育机会市场和学历别劳动市场。在教育机会市场里,教育机会的需求方为想接受一定阶段教育的人口数量。供给方则不仅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教育机会的供求双方相互作用及构造化的结果形成市场运行机制。在学历别劳动市场里,劳动力的需求方为各用人单位,供给方指不同学历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供求双方相互作用及构造化的结果形成市场运行机制。两个市场相互联接,处于均衡和不均衡的不断运动之中。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3)02-0001-04

      一、教育中的政府和市场

      一般认为联接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运行机制存在着两个重要媒介(图1)。一个是国家,具体说是政府。政府不仅创建教育制度,而且征收税金,并用之于教育制度的运营。这种现象可作如下解释,那就是政府代表社会全体的利益(个人利益的集合和公共利益),综括起来向教育提供资源,然后从教育制度那里得到社会必须的服务。

      

      图1 教育和市场的媒介

      不过,认真考虑就会发现,教育并不是由政府独占。在日本,尤其在高中阶段以上的教育制度里,私立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阶段,80%的学生就读于私立大学。而且,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注:虽然日本几乎普及了高中教育,但在法律上,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即到初中毕业。综观世界各国,虽然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各异,但义务教育超过初中阶段的并不多见。对发达程度相近国家进行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时,义务教育年限的差异与其说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如说是教育制度的差异。这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数字的局限。),即使国立学校也要相当高的学费。也就是说,实际上,国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样,以一定的价格提供教育机会。对于入学者来说,不管是国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上学都意味着购买教育服务。从教育服务的买卖这个意义上说,在学校教育中市场机制在起着作用。

      因此,研究教育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对于理解支撑现代教育的各种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谈谈作为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媒介的市场所具有的构造。首先可以认为市场是需求和供给汇合的地方(注:这里“地方”一词,并非中文中的“人才市场”等词所表示的物质实体,而是表示抽象供求关系。经济学所说的市场概念是抽象概念。如果沿用形式逻辑学的分析方式,市场的物质实体和抽象概念的关系如同“树与森林”的关系。)。顺此推理,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两个市场。一个在学校教育的入口,即教育机会市场。教育机会市场是教育机会的需求和供给汇合的场所;一个在学校教育的出口,即学历别劳动市场。学历别劳动市场是受过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的场所。

      二、教育机会市场

      首先,谈谈教育机会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图2)。

      

      图2 教育机会市场

      1.教育机会需求

      简单地说,教育机会需求是想接受一定阶段教育的人口数量。教育机会需求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学龄人口的规模;二、学龄人口中个人的选择。

      第一方面的因素以大学教育为例来说明,18岁人口的规模决定着大学教育机会的需求。二战后,我国18岁人口规模经历了周期性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一次出生高峰期出生的儿童到了18岁,结果18岁人口超过250万。其后下降到170万左右。1990年前后,第二次出生高峰期出生的儿童到了18岁,当时18岁人口再次多达200万左右。之后逐渐趋于减少,预计2010年将减至121万,仅有高峰期的一半。学龄人口的规模对中长期教育需求有很大的影响。

      学龄人口中的个人的选择这一因素还可以细分为以下方面:教育的文化价值等非经济因素,以及家庭的学费负担能力、毕业后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以上因素的个人间差异很大。比如,教育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感觉到的学费负担能力不同。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对大学毕业后工资的期望值可能会比较高。这样,18岁人口群体中一个个个人的选择集合起来,形成该年代人口的总体选择。其指标为就学率。

      2.教育机会供给

      学校教育机会供给即学校的收容力。它有两个影响主体:一、政府,二、私立学校。

      政府的作用不言自明。一方面,政府创设国立学校,并给予财政支援,这被称为政府的学校设置功能。另一方面,政府对学校的师资和设备等设定最低标准,达不到标准者不予承认,已经得到承认的学校也必须遵守这个最低标准,这叫做政府的学校监督功能。但是,政府也有区别,初等、中等教育基本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对于初中等学校的设立,各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微妙差异。从根本上说,政府的供给行为由社会的选择及以此为基础制定的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政策则由该社会独自的价值观、中高等教育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决定。

      供给的另一个重要主体是私立学校。以我国的情况为例,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近十分之一的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在高中阶段,约十分之四的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短大、专修学校),超过十分之八的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说教育机会供给变化的趋势由私立学校决定并不过分。私立学校收容力大小由学校的新设和废除,以及现有学校规模的变化来决定。这些因素一方面受到政府监督行政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个别私立学校的建校方针和财政状况决定。比如,各私立大学,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可能会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入学,但为了保证新生质量和入学后的大学教育的质量,并不想增加学生数量。基于以上考虑的各个大学的选择,综合起来,形成全国大学的整体收容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