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鸿燕(1963-),女,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德育教研室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德育教研室,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新加坡是近20年世界上最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国家,其通过在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和在社会上开展各种以提倡儒家伦理为内容的道德教化活动,使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在对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进行文化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儒家伦理在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对我国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启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1/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3)04-0031-04

      当代新加坡“如凤凰从灰烬中再生一样”崛起于东南亚,并以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被誉为东亚现代文明的典范。在其成功的诸多原因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它对公民道德教育一以贯之的重视,特别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国和新加坡有着相似的文化根基,且中国正致力于学校德育的改革和道德建设,因此,研究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且以儒家伦理为本的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无疑会给我国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的文化考察

      (一)历史文化之根源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具有儒家文化传统的移民国家。早在1819年英人莱佛士宣布新加坡开埠时,岛上已有不少华人居住;开埠后从中国来的华人越来越多。这些早期的华人移居,虽然绝大多数人没读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但是由于他们在传统的儒家社会中长大,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当这些华人移民来到新加坡时,也带来了儒家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华人知识分子也迁入了新加坡,他们通过设立学校,创办报刊,建立各种文化社团,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播儒家思想,扩大儒学在新加坡的影响。正是学校的儒家教育和以儒学为内容的社会性教化活动的发展,使儒家的伦理道德等思想深深地植根于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之中,成为新加坡华人的精神支柱。新加坡独立以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而疆域之狭小又限制了它的天然资源,不单没有什么生产原料,就连饮水都得向邻国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生存下去就成为新加坡建国后的第一大问题,当时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国家要生存发展的最大凭借就是人力资源,它需要使有限的人口素质和品格提升再提升,每个人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同时还需要有高度的涵养、开阔的胸襟、远大的眼光,以及彼此尊重、相互容忍,融会贯通不同文化传统的精神。所有这一切有关人格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华人移民所特有的追求“安身立命”的生命意识。这正是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推行儒家伦理的历史文化根据。

      (二)拯救文化认同危机之需要

      新加坡自1960年开始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革。首先,工业化政策的实施,使新加坡社会进入了现代化,但同时也使新加坡开始面临新的困扰。这种困扰主要表现为,工业化使社会的经济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原来家庭集体的经济生产功能大大削弱,个人相对于家庭的独立性得到提高,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蜕变,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结果,个人利益变得高于家庭、社会利益,社会凝聚力受到了破坏。其次,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发生动摇,较为突出的是“单身父母”家庭的日益增多,其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第三,在引进西方科技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与风尚也随之侵入并流行于新加坡,出现了金钱挂帅、惟利是图、贪图享受、物欲横流、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吸毒、卖淫、嫖娼等腐朽现象。这些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安宁,造成了新加坡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尤其是青少年受“洋化”思想的侵害更为严重。第四,随着现代化的实现,新加坡传统的东方价值体系正在走向失落,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现代新加坡人有可能变成没有“根”即没有文化传承的“伪西方人”。针对上述情况,新加坡政府断然决定推行儒家伦理,以拯救工业化、都市化之后出现的社会道德危机和家庭人伦危机,防止新加坡社会过度的西化。

      (三)文化反思与选择之结果

      新加坡地处东西方文化的汇集地,以“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万国语,容纳多宗教”而享有世界种族文化的百花园之称。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新加坡领导者保持了相当清醒的头脑,他们得出的一个深刻的结论是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继承和保持东方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以取得平衡,以抵消西方文化中的腐朽部分。”[1]对于东方文化,新加坡政府也采取了分析的态度,他们从反思华人文化传统中选择了儒家伦理作为对国民实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认为,儒家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和修己安人、立己立人、内圣外王的思想是针对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提出的人生哲理,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无论在华人与非华人地区,还是在古代、现代及将来都有实用价值;儒家价值观中的仁爱、孝顺、效忠、谦虚、诚实、勤劳、节俭及以家庭为基础,看重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等品德也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应当去研究、探索,并加以发扬光大。用儒家伦理救治现代化带给新加坡社会的文明病,防止其过度的西化,这是新加坡人做出的郑重而又明智的选择;不只如此,新加坡倡导和推行儒家伦理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即把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升华成一套国家意识”,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的新加坡意识和价值观念。所以,在新加坡形成自上而下的儒家伦理教育运动,并不是政府领导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在发生文化认同危机之后必然出现的文化再生运动。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意识,树立一个“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正是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儒家伦理在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一)《儒家伦理》被设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成教材在学校里正式开设《儒家伦理》课的国家。自1984年1月起,新加坡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了8年的《儒家伦理》课,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儒家伦理及其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其目的是:“1)培养学生具有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成为有理想而又有道德修养的人;2)使学生认识华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识自己的根源;3)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将来能过有意义的生活;4)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儒家伦理》课的开设不但使选读此课的学生受益,而且还带动了不少学者对儒家伦理的热烈探讨,收到了普及儒家伦理的良好效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加坡虽然停开了儒家伦理课,但目前所进行的公民道德教育仍然吸收了大量儒家伦理的精华,儒家思想在新加坡新一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