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学科课程可以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教育实践的日益发展,课程理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而其中学科课程理论可以说发展得最为完善,其他课程理论都是在与学科课程理论的对抗中衍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有的课程理论或思潮至今也只能说是初见雏形。在我们热烈拥抱新世纪的曙光之时回顾与展望学科课程理论的发展与流变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对新世纪课程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新世纪课程实践的变革,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20世纪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的发展历程 1.学科课程理论形态的确立——要素主义课程 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是当代西方主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针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进步主义教育造成的教育教学弊端而产生。要素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授给青年一代,并促进青年一代的智力成长。美国学者曾评价道:“作为美国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要素主义具有经久流行和颇受欢迎的性质,尤其对社会领导人和教育界领导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相信教育能够保存特定社会(如美国)和特定文明(如西方文明)的最优秀的传统,并且能够促进个人智力的成长。要素主义者们在教育的这些第一位的目的方面意见是一致的。”[1](53~54)这里说的“第一目的”就是指“文化遗产的传递”和“智力的训练”。要素主义注重维护社会文化遗产的主张深深地印刻在了其课程理论中。 在课程目标上,要素主义主张传授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这两大方面训练的目的在于使社会环境有稳定的确定的价值,不出现混乱。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上,他们主张以“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为基本的原则。“全部课程……是人类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之结果,是社会的成果已成为社会遗产的东西”。[2](153)学校要教“精神宇宙的永恒价值与我们所要继承的真理”,或者“明确而稳定的价值与知识,即现存事实与原理”。布拉梅尔德认为要素主义的课程是“世界的缩影”,是“以民主的文化中共同和最低限度的知识、技能、态度为基础的丰富而连续的课程。”[3](247)在课程实施上,要素主义者主张接受教学。他们认为教师是教育宇宙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教学就是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的传授。在课程评价方面,主张高标准,严要求。贝斯特指出:“按着可能达到的最好的效果”来衡量教育效果,这是衡量教育成就的“惟一有效的方法”。他认为低目标等于无目标,会带来民族灾难。他主张,对学生学习要坚持严格标准,如学生达不到标准,就要判不及格,叫他留级。 2.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的推波助澜——永恒主义课程 当要素主义课程对进步主义课程大加抨击之时,还有一种课程思想与之遥相呼应,对学科课程思潮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产生、发展于美国的永恒主义课程。在学科中心课程思潮中,永恒主义课程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声音。 在课程目标上,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智。他们认为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永恒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性”的公民去参加未来的社会生活。永恒主义主要代表人物赫钦斯说:“所谓改善人,意味着他们理性、道德和精神诸力量的最充分的发展。一切人都有这些力量,一切人都应最充分地发展这些力量。”[4](219)在课程内容上,主张“课程应当主要地由永恒学科组成”。从发展和培养理智的课程目的出发,永恒主义认为“永恒学科”是训练理智的最好方法。永恒主义所谓的“永恒学科”主要是历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和伟大著作,尤其是古代伟大人物的著作,“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4](207)永恒主义提出的永恒学科大体可分为三类: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进行理智训练的工具。就理智训练的内容来说,永恒学科有哲学、文学、历史。就理智训练的方法来说,永恒学科有数学、科学、艺术。就理智训练的工具或技能而言,主要是指读写算的知识技能,此外要掌握本国语即英语,还要掌握古典的语言,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出发,永恒主义者提出了一套学校课程计划。在大学课程方面,就是把“名著”作为课程和教材。在高等教育名著课程和教材的统摄之下,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为名著课程和教材的学习做好准备。小学课程是为年幼儿童将来成熟的理性生活打下基础。小学课程主要是进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养成道德习惯,熟记古典著作中的个别部分。在课程实施方面,他们主张进行理智的训练。永恒主义者认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理智的活动,教学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的愿望和兴趣。学生应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要服从学校教师的管教,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学习。教学就是读书和对话、交流、研讨。他们认为通过“交流”、“对话”、“辩论”可以探索永恒的真理,可以发展人性,实现理智训练的目的。 3.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的现代化——结构主义课程 要素主义课程和永恒主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思潮的代表,虽然一直在与进步主义教育倡导的活动课程思想进行着争论,但教育实践中,进步主义的课程思想占据着上风。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冷战时代的开始,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由于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受到了极大震动,经过论证,他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科技教育的落后,根本在于进步主义教育造成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以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主义课程应运而生。如果说要素主义课程着力于学科课程论的形成,那么结构主义课程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使学科课程理论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升华,集中地表现在学科课程理论的现代化、科学化,这在其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的著作中都有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