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启亮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原文出处:
江西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教育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颠倒,不是教育适应儿童生活而是儿童生活适应教育。儿童生活原本渴望着教育,教育原本可以在儿童生活中自然展开,儿童则可以自由自主地吸收教育营养生长其生活能力,张扬其生命活力并创造美的生活。然而不明智的教育却以成人意志霸权控制了儿童生活,它制造着儿童不自然、不自由和不自主的认识,也制造着对教育的逆反、厌恶甚至敌意的情绪,教育也即成了儿童异己的生活。教育应当反省自我,一切为了儿童今天和明天的幸福生活。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字号:

      “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个简洁而深刻的美学命题,把质朴的生活神圣化了,生活也由此与人类的终极目的统一了。为生活的教育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业,而倘若异化出一种为教育的生活来,它将何以面对神圣与崇高呢?然而,时下有太多的儿童生活正在被这样异化着,儿童们蜇伏于成人意志编织的教育的网里,不得不以这样的教育替代生活。随处都可以见到,各色各样的被强塞进天才梦幻里的儿童们,挣扎在提前的正规化教育的所谓生活里,让人禁不住要想起20世纪初蒙台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们像是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样,无奈地伸张着那获得了些贫瘠的无意义的知识的翅膀……

      一、儿童生活原本渴望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为生活的教育,首先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自然、自主、自由的教育。儿童世界是个独特的生命世界,越是幼小的孩子,这个独特的生命世界就越自然,他从一体化的婴儿时期一经分化就萌生了自主、自我,同时也就启动了自主的智慧世界和情感世界,也就可以自由地伸张他生命的力量,逐渐地驰骋儿童特有的想象和幻想。他渴望着认识世界、亲近世界,他渴望着成人的帮助、渴望着教育。就像树木需要水、需要土壤、需要太阳一样,儿童的肢体和精神世界都需要营养。但是他太稚嫩了,经不起烈日暴晒,也必然拒绝粗暴灌输,这是所谓夯实了的“土壤”。因此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才要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来组织,与生命打交道的理智的人们都懂得这个道理。因为灌输不等于吸收,教育如果重视灌输的效果,就必须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主的、自由的,而且还会伴着愉悦的情绪,儿童成材与否只能是这样吸收的结果。理智的教育所以应当选择在生活中进行,而且要审慎呵护自然、自主与自由。

      为生活的教育,还是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在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中,语言和直立行走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然后就是使用工具会劳动。马克思主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的观点,陶行知当年办学把劳动认定为教育开始的第一课,都是关于教育问题的经典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显然也突出了人的生存与生活能力。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人为分析的体智德美劳的全面性指标综合化、活动化、主体行为实践化的目标,是个实事求是的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际出发的目标,却不是那种学科知识灌输与记忆的、把教育和教学异化成“人工窒息机”的僵化目标。

      为生活的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创造生活的教育。因为它自然而然地就可以释放每一个人的创造天性,活生生地诠释创造源于生活,创造力体现于生活主体,人人都具有创造力的真理;它还真正有利于教育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①,从根本上改造教育。因为生活的教育是真实的、朴素的教育,不能不是个性化的,而且是可以真正释放个人气质、期望和特殊才能的;更重要的是,为生活的教育有望使我们摆脱传统教育学的教条,允许教育中自由和持续的交往和对话,提高个人对生活的领悟,如此个人便可以获得选择生活的能力。由此,它将证明:“知识不能是由自认为有知识的人‘普及到’或‘灌输给’自认为没有知识的人的,知识是通过人与宇宙的关系,通过充满变化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关系中批判地解决问题,又继续促使知识发展”②的道理,而这里的“促使知识发展”正是创造,而且是源于生活的并且指向未来更美好生活的创造。

      二、教育凌驾儿童生活:为教育的生活

      为教育的生活,首先是教育制造了儿童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这种制造的确不是“单纯地否认”,而是忽视。因为我们从理论上讲的尊重儿童主体性、自主性甚至还主张以人为本等等只是“单纯地承认”,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视则是潜隐性的、实质性的,还可能是下意识的。我们的一种传统价值观,就是把非主体性的内容和目的以仿佛个人化的、自主性的形式或方法来追求,我曾把这种虚假的或形与质相悖的主体性比喻为“盆景”、“盆景教育”。盆景是园丁的创造,而且是在有限地尊重生命的前提下为所欲为的创造,对于成长的生命而言,则是扭曲的、不自然的,当然也无从奢谈自由、自主。

      提前的正规化训练,是目前最不自然或反自然的教育现象。特殊人才教育被异化成教育特殊人才,而教育制造的特殊往往只是提前,不过是“犯规抢跑”的结果而已。而“抢跑”当然是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的,只会输在一生的成长道路上。可怜的是无辜的孩子,不要说进学校以后的孩子是完全地蜇伏在成人意志之下,几乎不再有儿童或少年世界里的生活空间和时间了,即使幼儿也难幸免,他们已经被成人剥夺了自由游戏,而换成正规的、寄托着成人预设的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绝对不涉及普通劳动者)的早期目标的课程了。且不说自由游戏(俗称“放羊”)是幼儿发展中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即使只论生活能力,甚至生存能力,玩特别是自由自主的玩,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这生活却日益成人化、科技理性化、智力化而减损了人、人伦、人道以及情感的生活本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