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基础教育特别是“两基”工作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经过长期努力,到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6年提高到2001年的8年。 大力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基本建成结构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1164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72万人。成人教育进一步满足各种培训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基础教育教材“繁、难、偏、旧”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正在按照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的要求推进。 高等教育发展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1300万人;研究生在校生39.3万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211工程”进展顺利,促进了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利用国债项目、对口支援支持了西部地区的一批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应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993年以来,对500多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1999年开始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保证了高校扩招的顺利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到2001年底,中国教育科研网已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全国高等院校70%左右建立了校园网,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也有较快发展。 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待遇得到法律保障,教师月平均工资显著提高,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大幅度上升。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多形式的办学体制初步形成。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教育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事业步入了依法治教的健康发展轨道。 二、十三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三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来之不易,其基本经验是: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方针;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目标,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们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江泽民同志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断,极大地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也使全党全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满足人民教育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使命,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 党中央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证。1995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的“九五”计划,进一步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要求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改革的大突破开辟了道路。党中央提出了到20世纪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跨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还相继出台关于高校扩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教师住房建设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的重大举措。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到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创历史最高水平。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关键。加快教育发展,要始终坚持全面、正确的教育发展观。一是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注重协调发展;二是正确处理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三是坚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加快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采取切实措施,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目的在于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借鉴和吸收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