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消费需求变动的因素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东刚,南开大学 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张东刚(1965—),男,天津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外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原文出处:
南开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长期影响近代日本消费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近代日本消费需求逐渐上升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近代工矿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朝着有利于劳动的方向转变,这是促进近代日本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积极力量;人口规模及其构成的变动是近代日本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行为和不可逆行为对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67(2003)05-0064-07

      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变动趋势,反映了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消费需求领域中的具体化。近代日本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由封闭经济转化为开放经济。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导向作用的显著和强化。日本自19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近代化至20世纪40年代的50余年中,消费需求的长期变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和快速的上升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和周期性波动规律[1]。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变动趋势,受多种客观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因为消费需求总是以人为主体和归宿的社会需求,因此从最一般意义上说,凡是影响人的需求以及与其有关的派生需求的因素,如经济增长、收入水平、人口状况、就业状况、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社会习惯、民族习俗、市场状况、物价水平和体制、政策、战争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等,都会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人的消费需求,从而成为影响消费需求变动的因素。本文主旨就是对影响近代日本消费需求的变动因素展开实证性分析,论证近代日本消费需求变动的内在规律。

      一

      近代日本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消费需求逐渐上升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一般都将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影响消费力和消费需求非常重要的因素。凯恩斯就曾指出:“在通常情形之下,总需求函数中之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2](P.84)。美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加德纳·阿克利也曾指出:“任何消费支出的分析,从而任何总需求的分析(因为消费要占到这个总数的三分之二),要是不把收入作为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它是一点也不值得我们注意的”[3](p.336)。从长期来看,收入变动的方向和消费变动的方向总是趋向一致的,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则是国民收入得以提高的根本原因。

      近代日本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实绩(见图1),相对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从而为其国民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资料来源:根据大川一司、筱原三代平、梅村又次编:《长期经济统计:推计与分析》卷1《国民所得》,东洋经济新报社1974年版,第178、215页数据绘制。

      图1 近代日本实际GNP总额的长期变动

      有关数字显示,日本名义GNP总值由1885年的8.06亿日元,增加到1940年的368.51亿日元,55年间扩大44.72倍,年平均增加值6.55亿日元,年平均增长率7.2%。名义人均GNP总值变动亦呈现同样的上升态势,由1885年的21.1日元增至1940年的512日元,55年中扩大23.27倍,年均增长率近6%。若以1934—1936年不变价格计算,近代日本实际GNP和人均GNP总值及其增长率变动亦呈现强劲的上升发展趋势。实际GNP总值由1885年的38.52亿日元,增加到1940年228.48亿日元,55年中增加近5倍,年平均增长3.29%。而同期内,日本的实际人均GNP值则由1885年的101日元,猛增加至1940年的318日元,55年间增加2倍多,年均增长率2.1%。由此可见.无论是以可变价格还是不变价格计算的近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都大大高于国民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为国民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日本德川时代和明治初期经济的数量研究十分盛行,成果丰硕(注:代表著作有日本数量经济史(QEH)研究会编辑《数量经济史论集》多卷本和8卷本《日本经济史》,日本岩波书店1989年版等数十部。)。其中多数论点强调传统要素的发展和历史的连续性,一改过去认为德川时代经济陷于停滞,日本前工业化的近世与工业化的近代之间横亘着一道裂谷的传统观点,高度评价当时的经济发展实绩。指出江户时代的传统要素在进入明治时代后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之现代要素的作用,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社会和经济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近代日本的现代经济增长已具备了比较有利的初期条件,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当时日本的经济水平还很低,资料显示,日本1886年的人均国民收人只相当于英国(1765—1785年)的60%、美国(1834—1843年)的29%、澳大利亚(1861—1869年)的18%、德国(1850—1859年)的45%、加拿大(1870—1874年)的27%[4](p.11)。根据格雪克隆和加森克劳提出的“相对后进性”假说,即在初期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用人均GNP来测定)越低,其后来的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意味着该国的技术水平比先进国家落后,因此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就大。日本在进入工业化之前经济就存在着“相对后进性”优势,从而使日本享有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之前的长期发展趋势所带来的相对有利地位。工业化前与工业化间经济的连续性以及“相对后进性”优势的存在,使得日本在进入经济近代化之后的半个世纪里,经济增长出现了显著的趋势加速(trend acceleration)的特征。而这种加速趋势是以人口及劳动力增长率的上升和过剩劳动力的存在为基础所产生的资本形成的加快,及其相关的技术进步的加速得以实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