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盐业考古领域的新进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水城(1953-),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教授。

原文出处:
盐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盐乃“国之大宝”。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和地区,盐既是民生之必需,也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甚至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

      有关盐业史的研究,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盐业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已积累了相当一批成果。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除去零星的几篇文章外,有关盐业考古的实践和作业在我国基本还处在空白状态,考古学家基本没能给予这个领域以应有的关注,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盐业考古的历史和现状更是茫然。

      短短几年,确切讲,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过考古界同仁的努力实践,我国的盐业考古实践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我们与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的合作研究。这些对于促进中国盐业考古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一、背景

      自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就盐业考古领域的合作开始接洽。1999年初,合作项目得到中国政府批准。很快,一个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三家组成的“中美盐业联合考古队”(以下简称“联合考古队”)组建起来。这是一个多学科的队伍,其成员分别来自中外9所大学、科研机构,所涉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学、 文化人类学、盐业史、历史地理、地质考古、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年代学、石器微痕分析等。

      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晚,一些地方科研单位和大学也开展了小规模的盐业考古实践。这些工作涉及到几个不同地区,在此按地域分别予以扼要的介绍。

      二、考古调查

      (一)四川蒲江-邛崃

      四川成都平原在先秦时期为蜀国领地,这里有悠久的制盐历史。《华阳国志》记:“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盐井画像砖,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语言传递出该地区古代制盐业的信息。

      1999年3月,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蒲江、邛崃两县。在蒲江县白云乡考察了盐井沟内的古盐井、卤水漕运遗迹、盐井附近的佛教造像、毁坏的寺院遗迹及窑埂村一带的灰沙嘴遗址。对盐井沟内与盐产业有关遗迹进行测绘,对周围景观地貌作360度全景摄录, 全面搜集了遗址范围内的遗迹资料。另外,还在金华村金福井遗址进行测绘及景观资料的收取。与此同时,还考察了盐井崖、百家井(六合村)、毛赤井(蒲砚村)、小王井(松花乡)等盐业遗址点。在邛崃县,考察了盐沱村(油榨乡)、火井、盐井村(火井镇)等遗址点。

      (二)自贡市

      蒲江等地的工作结束后,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自贡市,参观盐业史博物馆并与该馆盐业史专家进行座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们介绍了他们以往在四川境内及云南等地进行的盐业调查及收获,放映了考察录像资料。联合考古队成员介绍了中美盐业考古合作的背景及研究目标、国外盐业考古的现状及进展、日本盐业考古及研究成果等。其间,联合考古队考察了东源井、燊海井及盐场内熬制盐卤的设施。实地参观了东源井附近一座由乡镇企业开办的盐厂。这座盐厂使用比较原始的熬盐、制盐工艺,其生产流程、熬盐用具、燃料及燃料渣滓废弃物的堆放及位置等引起联合考古队成员的极大兴趣,这些今天已难得一见的人类学材料对深入理解和阐释蒲江盐井沟-灰沙嘴遗存的关系及埋藏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重庆三峡地区

      三峡地区在历史上属巴人管辖,这里的制盐历史更为悠久。《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有巴人向周天子贡盐的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巴氏之子……是为廪君,……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此后历朝历代,这里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盐产区。

      1)忠县

      1999年,联合考古队抵重庆后,前往涪陵参观了白鹤梁遗址。旋即赴忠县,重点考察了井镇佑溪村中坝遗址、古盐井等,对遗址区域及周围的景观环境进行了测绘和全景摄录;自中坝遗址沿井河上溯,调查沿线古盐井的分布及佑溪村一带居民旁分布的盐井和与盐业产销有关的遗迹及炼渣。第三,自中坝遗址顺流而下步行至井河-长江交汇的河口,考察沿途景观地貌及井河口-带的瓦渣地、哨棚嘴、崖脚遗址,并对其相对位置进行了测绘。第四,对中坝、井口周围遗址出土的部分尖底陶杯、圜底陶罐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部分器皿的容积进行测绘。第五,前往涂井镇红赤村考察汝溪河两岸分布的盐井、蓄卤池、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大型熬盐炉灶遗迹及损毁的寺庙基址。对这里的大型熬盐炉灶进行测绘。历史上,这一带的盐产业颇具规模,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停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