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西部开发的先驱者

——龙游商帮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学文,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杭州 310025)

原文出处:
浙江学刊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龙游商帮凭借着自己的知识、才能、胆略,以先进理念,驱动它首先进军中国西部,对滇省边陲地区进行垦拓开发,采用雇佣制业经营生产,把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注入边疆地区,使西部得到实际的开发。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量扩大,市场日益发展,在江南一带已形成网络化的市场体系。(注:有关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网络化的研究,请参见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商人应运而起,他们充分发挥地缘以联络乡情里谊的功能,以血缘为纽带,建立了集会、结社的场所和团体——会馆。以地名命名的会馆,借以联络乡情里谊,维护共同利益,逐渐形成了群体化的地方商人集团,此即商帮,其著者有徽商、晋商、江右商、洞庭商、粤闽海商、龙游商等十大商帮。他们在明清时期对推进商品经济发展曾起了很大作用。

      龙游商帮崛起于明中叶,它与徽商、晋商角逐于商坛上,不露声色地在文物、珠宝、古董业中大献身手,独占鳌头。在造纸印书业中从事于文化传播,其贡献令人钦羡。还在海外贸易中插上一手,特别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它较早地意识到向中国西部“进军”,携亲带戚,长途跋涉来到了僻远的云贵高原、滇缅边界经商,从事土地垦拓。从以上所从事四个主要行业来看,他们不是等闲之辈,而是有眼光有抱负,肯吃苦、勇开拓的商人,是一批有文化教养的儒商。

      进入近代,宁波海商崛起,取代了曾经煊赫一时的明清诸商帮,成为商坛劲旅,至今不衰。现代温州商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但是,在历史上浙江商人还是以龙游商帮最为活跃。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鲜为人知,然而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经验,还是应该将它发掘出来,让世人知道,汲取其有意义有价值的因素而加以发扬。笔者在研究中国商业史和徽学时,将它作为商业史、商帮史的构成和作为比较研究的因子而进行若干研究。(注:参见陈学文《龙游商帮》,香港中华书局、台湾万象公司港台二地同时出版;《中国十大商帮》中《龙游商帮》一章;《称雄于明清时期的龙游商帮》,刊于台北《历史》第160期,转刊于美国《世界日报》2001年6月26日-7月1日。)现将侧重对龙游商帮的特性和对中国西部开发的贡献加以论述。

      一

      龙游地居浙江中部偏西南,俗称浙西,古为姑蔑地,是姑蔑文化的发祥地。入明清为衢州府五属县之一。县境至府城70里,至省城500里。东南多山,西北多平原,为金衢盆地的一部分。多丘陵,山占4/10,地占2/10,田占3/10,荡占1/10,是一个半山区县份。

      龙游交通畅便,为古代粮道盐道,粮盐由此贩运而入内地,方志称:“通浙孔道,馈饷之所必经。”(注:民国《龙游县志》卷1。 )阮元谓龙游素为“东南孔道”。(注:阮元《龙游县重建通驷桥碑帖》。)境内设有水陆驿,连接省、京等地,宋人蔡元定说:“入瀔江之滨,乃衢龙要冲之地,水驿当其南,马驿当其北,东连严睦,西引信闽。行人往来循绳络绎咸经于此。”(注:蔡元定《和渠虹桥记》。)龙游有“八省通衢”之称,高英说:“龙邑为入闽要道,八省通衢。”浙皖、浙闽、浙赣均由此通达,“金衢处徽之冲。”(注:高英《重修官驿前堤岸碑记》;涂杰《建龙游城记》。)据明清商书的记载,龙游有专程通往各地,如憺漪子《新刻士商要览》第16条“处州府由龙游至衢州陆路”,此外还有该书有5、7、8、11条都与龙游有关。 周文焕《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万宝全书》卷二北京到福建路程也必经龙游。中有一诗写到龙游瀔水:“停步湖头问去津,兰溪风物更宜人,驿夫知我南来客,移掉相近瀔水渡。”诗注:“停步驿市井颇盛,离溪五里是龙游县。”商濬《水陆路程》卷一“北京至南京、浙江、福建驿路”条,从京至闽,亦需经龙游的亭步驿,可见龙游在古代乃为四通八达之地也。

      龙游多产山货,竹木茶菸油染料为其特产,粮食也大量输出外地。康熙《龙游县志》卷四:“木之品多梓多柏,南山多杉,它为桐梓松柏之类,处处有之。”竹更是遍处广植之,有“竹库”之称。竹是造纸上好材料,“用以制楮,出产甚宏。”(注:民国《龙游县志》卷6。)明代龙游的烧纸已遐迩闻名。“多烧纸,纸胜于别县”。(注:万历《龙游县志》卷4《物产》。)

      南宋建都杭州,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官邸,需大量木材,又设书坊刻印书籍,需供应纸张。于是龙游的木材、纸张源源不断输入杭城,促进了龙游的木材、植竹与造纸行业的开发。

      明清时龙游商人应运而起,这是因为龙游地处八省通衢,交通便利,商业信息灵通。又因田少人多,出产不丰。这二者的结合是龙游商帮形成发展的基因。明代文人学士地方官员都已看出了这点。明人徐复初:“邑当孔道,舟车所至,商货所通,纷总填溢。”王世贞说:“龙游地砦薄,无积聚,不能无贾游。”(注:徐复初《重建县治记》;王世贞《童子呜传》。)所以有人认为从商是谋生最好的出路,如说:“龙游地瘠硗,罕蓄聚,必贾游乃可资生。”(注:《桐冈童氏宗谱》卷1《存五七公传》。)

      明中叶以来龙游商人已遍布全国各地,颇孕盛名。嘉靖《浙江通志》:“龙游志曰:俗悍,以果尚气而砖誇巧,瀔水以南务耕稼,以北尚行商。”龙游的人们已转变观念,改变了贱商的传统,习俗已“喜商贾”了。(注:明隆庆时知县涂杰《建龙游城记》。)入清,从商者益众,“率多行贾四方,其居家土著者,不过十之三四耳。”(注:乾隆《龙游县志》卷4《田赋》。)还须指出,虽名之为龙游商帮,是因为龙游人善商著名而冠之龙游商帮,实则是包含了以龙游人为主的衢州府诸县的商贾。如常山县,“闽楚之会,地狭民稠,习尚勤俭,业事医贾。”(注:嘉靖《衢州府志》卷1《风俗》。)江山县,“有释耒而逐负担”。该县“商贾辐辏”。(注:天启《衢州府志》卷1《风俗》;雍正《浙江通志》卷100《风俗》。)西安县,“谷贱民贫,恒产所入不足以供赋税,而贾人皆重利致富,于是人多驰鹜奔走,竞习为商,商日益众。”(注:雍正《浙江通志》卷100《风俗》。 )可见衢府五县皆有大批人从事商贾,融入于龙游商帮之列。

      龙游商帮是以龙游商人为主体的衢商集团,它萌发于南宋,兴盛于明中叶,直至清中期仍活跃于各地,它是利用了龙游地理上优势和南宋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契机,凭借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走出了山沟,成为一代巨商群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