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的早期工业化(下)

作 者:
韩琦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拉丁美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总的来说,1870~1914年拉美国家的工业发展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

      第一,就工业发展的性质而言,是出口带动的工业化。欧洲国家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展需要工业原料、产品市场和资本输出。于是,大量欧洲资本涌入拉美,铁路的建设和通讯的现代化,以及拉美政治的稳定,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法律和体制条件。外国资本对初级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带来了资金和技术;随着初级产品出口的增加,国内利润也有所增加,并朝着面向国内生产的制造业扩散;而人口的增长和外来移民大量入境引起的消费需求上升和工资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工业发展。

      第二,工业生产主要是为了供应国外市场,因为优先得到发展的是由外资控制的出口加工业和采矿业,而面向国内市场的制造业、特别是冶金工业和机器制造业极其薄弱。

      第三,从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生产结构看,主要是轻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中食品加工业和饮料业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最大,除巴西(占40.7%)和墨西哥(占37.7%)外,其他国家均在50%以上。在整个制造业产出中,纺织业和成衣业居第二位的国家分别为巴西(占33.4%)、墨西哥(占29.5%)、智利(占20.4%)、委内瑞拉(占18.4%)、乌拉圭(占11.3%)、阿根廷(占9.6%)、秘鲁(占7.5%)和哥伦比亚(占5%)。1910年巴西的纱锭达100万个,墨西哥紧随其后;由于受比较利益学说的不良影响,到1930年阿根廷的纺织业仍不发达。(注: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138页,1994。)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城市化的发展为建筑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到1914年除阿根廷外的主要国家都建立起了水泥工业。拉美国家的金属工业仍很落后,只有墨西哥建立了一个现代钢铁工业部门。

      到1913年,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和成衣业占大多数拉美国家制造业的75%,这种不成熟的结构反映了该地区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情况。上述工业增长的结果,使进口格局发生了变化,非耐用消费品所占份额急剧下降。到1913年,在拉美大国中,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已经在进口品中占据支配地位,消费品的进口份额被削减到仅占1/3,而在现代工业未扎根的国家中,消费品的进口份额超过50%。(注: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138页,1994。)

      第四,从技术水平和工厂规模来看,除出口部门外,没有大规模的现代工厂。1914年前,阿根廷的基尔梅斯酿酒厂和洛马斯德萨莫拉酿酒厂,巴西圣保罗的安塔尔蒂加酿酒厂和里约热内卢的面粉加工厂,墨西哥、巴西和秘鲁的纺织厂,都是规模较大和技术较新的工厂,但它们都不具有代表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工业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也较落后。如1882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业企业平均雇用工人为6人,到1914年,小工厂仍是绝大多数工业机构的主要特征;智利1914年雇用5名以下工人的企业仍占本国制造业企业的1/2以上。(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四卷,第276~27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巴西1920年的工业调查表明,全国工厂工人人数约27.5万,即使不包括许多小作坊,平均每个工厂也只有21名工人。(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四卷,第32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第五,主要工业部门控制在外国资本或外国移民手中。从19世纪90年代起,一些原来由拉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纷纷被外国公司所购买,制造业中的本国企业不断减少。如在阿根廷,1913年拥有工业企业4.9万家,其中3.15万家是外资企业,1.5万家是合资企业,本国资本企业只有0.25万家。(注:郝名玮、冯秀文、钱明德著:《外国资本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第194~195页,第75页,东方出版社,1998。)如在墨西哥,1904年外资控制了墨西哥的铁路(占40%),采矿业(占98%),电力工业(占87%),加工制造业(占84%),石油工业(占100%),金融业(占76%)。在当时墨西哥全国170家大企业中,民族资本只占23%,私人资本只占9%。(注:郝名玮、冯秀文、钱明德著:《外国资本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第194~195页,第75页,东方出版社,1998。)

      第六,整个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现代工业发展仅仅局限于少数国家,就这些国家而言,到1913年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仍很低:阿根廷占16.6%,智利占14.5%,墨西哥占12.3%,巴西占12.1%,哥伦比亚占6.7%。(注: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137页,1994。)

      三 1914~1930年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破坏了1914年前现代工业兴起的正常环境:一是进口制成品价格的提高和包括资本品在内的进口额的减少,刺激了国内工业生产的扩大;二是出口价值下跌,出口收入减少,导致对制成品需求的下降,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但这种情况持续时间不长,1915年以后,随着欧洲战争的加剧和对战略物资需求的增加,战略原料(主要是矿产品)和必需食品价格上涨,并远远超过1914年的水平。重新上升的出口收益再次为一些拉美国家的国内工业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大战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拉美制造业的发展。

      智利和秘鲁 出现了制成品进口减少和出口收入增加的局面,它们是工业发展环境达到最优状态的国家。1914年后,智利的硝石、铜、铁、钴、锌、钨、锰等重要战略物资,因国外市场需求量很大,得到了迅速发展。硝石是制造炸药和肥料的重要原料,更是供不应求。战争初期,智利提供世界硝石需求量的90%。1917年智利硝石产量达到300万吨,出口280万吨,价值为213.7万比索,创出口最高记录。(注:樊亢等主编:《外国经济史》第二册,第376页,人民出版社,1984。)除采矿业外,智利的纺织、面粉、肉类加工、化学和水泥等工业部门,在战时也都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秘鲁的石油、铜、糖和棉花的国外市场条件十分有利,当时主要依靠出口税的政府收入在1915年年底到1918年从2800万比索增至4000万比索。(注:弗雷德里克·B.派克:《秘鲁近代史》下册,第42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75。)战争期间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得到扩大,1905~1918年工厂数目增加了1倍多。其中从事纺织和制衣的企业由24家增至30家;从事制革的企业由17家增至35家;鞋厂由1家增至7家;从事饮料生产的企业由9家增至104家;食品加工企业由85家增至128家。(注:罗斯马丽·索普和杰弗里·伯特伦:《1890~1977年的秘鲁:一种开放经济的增长和政策》,第122页,纽约,1978。)工人最集中之处是一些大纺织厂,如比塔尔特厂在1918年有3835名工人。1929年智利的铜取代硝石成为主要出口品,铜产量达32.1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8%,仅次于美国。同时,铜的出口占智利出口额的40%。(注:塞尔索·富尔塔多:《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第18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智利采矿业的发展有助于小资本品工业的兴起。到20世纪20年代末,本国生产的中间产品、资本品和耐用品占需求的份额达30%(1914年占16.6%),非耐用消费品需求的80%以上都是本国生产的。秘鲁的出口增长虽然很快,但由于出口企业为外国公司所控制,出口收入中的“返回价值”(以工资、税收、原料支出等形式留在国内的部分)却微不足道,如国际石油公司1916~1929年的销售总额为30560万美元,但“返回价值”仅为4390万美元。并且由于关税保护(20.4%)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25.4%),对国内制造业的刺激减弱。(注: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190页,1994。)结果,制造业企业数目在1918~1933年的15年间仅增加18%,其中多数企业是为战后的建筑热提供建筑材料,而这种建筑热仅持续到1926年。纺织业则呈现出停滞的趋势。(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五卷,第644页,第47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