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78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书正,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部,北京 100091 吕书正(1965- ),男,河南南阳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法学博士。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所提出的国际比较思路、方法和参照标准,选择1955年和1980年这两个时间坐标,对1956年和1978年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认为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时,中国虽然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起点水平并不是很低的,大体上属于当时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8年,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几经曲折和世界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提升幅度比较小,大体上略高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就大体印证了邓小平同志作出的从1958年到1978年中国社会发展“二十年徘徊和停滞”的基本判断。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3)01-0057-07

      对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就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是国史和党史研究领域难度较大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由于受比较方法、历史数据等因素制约,目前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笔者曾经在《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比较》一文,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比较思路,对建国5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估和定性分析,引起了学界同行的关注。鉴于1956年到1978年中国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常常引起政治上的争论,尤为引人注目。所以,本文就这时期作更为详细的比较分析,供研究讨论。

      一、比较的方法、内容和国际标准

      在国际比较领域,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汇率法、购买力平价法(PPP)、物质生活质量综合指数(COLI)、人文发展指数(HDI)、ASHA(美国卫生协会)指数、社会进步指数(ISP)、现代化国家十项标准、中国社科院社会指标综合评分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通过分析这些比较方法,笔者认为:

      第一,反映宏观经济总量的GNP多指标合成,其指标体系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几十年的统计实践检验,在所有估量国家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分析手段中,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多指标合成模式。

      第二,人文、社会发展多指标合成,由于考虑的出发点、研究的角度不同,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时对指标的选择也有差异,但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人文和社会进步的状况。

      第三,综合国力评价方法,是一个指标系统总体,能够全面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但影响综合国力的因素很多,评价方法也比较复杂。

      第四,国际竞争力的评价自身不属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的范畴,但由于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所以,它与未来各国发展水平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密切关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评价领域。

      基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对中国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应该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既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反映国家实力的增强。为此,科学的方法是选用若干国际通用的核心指标,组成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国际比较。指标体系能够避免用单一指标衡量的片面性,量化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功能,还能反映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情况,揭示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但是,由于历史上不同国家国民经济的分类和统计体系是有差别的,搜集可比较的指标数据比较困难。因此,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严格的指标体系来进行量化分析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笔者从实际出发,参照前述若干方法,综合各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有关指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以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

      (一)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拟选择国民(内)生产总值(GNP或GDP)和人均国民(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两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

      国民(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最重要的统计指标,也是联合国推荐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GNP总额的大小与一国经济规模的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密切关联,所以,通过这一指标的国际比较,对于正确反映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和地位,评价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水平和经济效率上的差距,有十分重要和直接的意义。

      人均国民(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凡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发达国家,都是人均GNP(GDP)较高的国家。世界银行人均收入分类中的“高收入”和部分“中上收入”的国家都属于联合国分类的“发达国家”。除此之外的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所以,虽然人均GNP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但以人均GNP或GDP的国际比较来反映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可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衡量或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从GDP(GNP)的角度看,GDP总额即经济规模大,但人均GDP即经济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国家,或经济水平虽高但经济规模小的国家,都不能算是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前者如印度、巴西,后者如瑞士、阿联酋,规模大又水平高的才是实力强国,例如美、日等国。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规模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GDP(GNP)较低,所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只有当中国既是一个规模经济大国,而人均水平又比较高时,才能说中国是一个经济强国。

      (二)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现代化发展进程,不仅仅是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更深刻的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到城镇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不发达社会到发达社会,等等,这一系列变革的实质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结构转换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又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所以,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