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旧中国外资企业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仲礼,上海社会科学院顾问、研究员 (上海 200020)

原文出处: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内容提要:

文章就旧中国外资大企业是不是跨国公司、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集资融资、优化高层人才策略等进行了论述。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6(2002)04-0154-009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几位研究人员曾致力于旧中国外资大企业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我们完成了《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4卷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注:张仲礼、陈曾年:《沙逊集团在旧中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太古集团在旧中国》(注:张仲礼等:《太古集团在旧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英文版1991年版。)3本著作和编著。进入90年代,外资企业特别是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入中国。随着21世纪新世纪的到来,外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更是看好中国,看好上海。2001年全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直接投资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4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注:见2002年3月6日曾培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01年全年上海吸收外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到73.7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43.9亿美元,比上年增39%,创历史新高(注:见2002年2月21日李良园所作《关于上海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在这样的新形势、新情况下,回顾一下历史上在华外资大企业的性质和制度等问题也许是有其现实意义的。现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作为抛砖引玉,以便同行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旧中国外资大企业是不是跨国公司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都已知道外国有跨国公司,因为他们已开始大举进入而成为中国以及上海的国际投资主体,帮助和推动中国和上海的经济发展。一般人的理解是,跨国公司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们的大发展是在60年代以后,而到了90年代开始才姗姗来迟地到了中国。我认为这种理解涉及到一个跨国公司的概念问题和一个跨国公司发生发展的时间问题,值得探讨一下。

      关于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的概念和产生时间问题,我国具有权威性的《辞海》是这样说的:“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点,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界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的垄断资本主义企业。……在19世纪末就已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过剩的加剧而广泛发展。”(注:《辞海》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70页。)权威性的《经济大辞典》是这样说的:“通过输出企业资本在许多国家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的企业使之成为它的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的国际资本主义垄断组织。早在19世纪末,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下,跨国公司广泛发展。”(注:《经济大辞典》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8页。)我认为这两本辞典都陈述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同时给人的印象是它们应在多国经营。

      回顾我们曾研究过的上述几个旧中国外资大企业,对比《辞海》和《经济大辞典》对跨国公司的陈述就产生以下情况。

      以英美烟公司而言,它的总公司在伦敦,创立于1902年,二开始它就把业务范围推向许多国家,“而制造纸烟机器之来华,英美烟实为先河。当西历1890年,有美商老晋隆者,首先输入纸烟于中国,翌年运入机器,就华创制,中国之有纸烟机器,盖导原于此。所谓老晋隆者,为该公司(英美烟公司)鼻祖”(注:《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页。按另一处档案资料,则英美烟公司收买的浦东厂财产属当时的美国纸烟公司,见第4册,第1469页。)。因此就英美烟公司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它符合中国两本权威辞典的陈述,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烟公司及其先驱者老晋隆洋行既已来华投资工商业活动,它就是当时在中国的跨国公司。

      以沙逊集团而言,沙逊家族作为在印度的英籍犹太人,沙逊洋行是1832年在印度孟买创立的。在1834年英国政府废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后,大卫·沙逊便对中国贸易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将兰开夏的棉纺织品和印度的鸦片运入中国,销蹦很好,营业不断扩大。正如犹太史学家罗思所说的:“这是大卫·沙逊的极大发现,其报酬是:黄金雪片似地向他飞来。”(注:罗思:《沙逊王朝》,伦敦1941年版,第47页。见《沙逊集团在旧中国》,第6页。)鸦片战争前夕,沙逊洋行对中国的贸易已有相当规模。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上海辟为商埠,沙逊洋行遂在上海设立分行。这一情况与两本权威辞典有关条目对比,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主要只在印度和中国两个国家进行经营,算不算跨国公司。二是总行在印度和分行在上海,都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而不是19世纪末。

      再以太古集团而言,1832年第一代约翰·斯怀尔在英国利物浦成立了约翰·斯怀尔父子公司,从事欧美之间贸易业务。1866年,以斯怀尔家族和巴特菲尔德家族两大家族为主合伙创立了巴特菲尔德和斯怀尔公司,中文名字即称太古洋行,3个商行分设在英国、美国和中国。其后1867年日本横滨分行开业,1870年香港分行对外营业,1872年福州也设立分行。其间上海业务崛起,1872年太古轮船公司在伦敦宣告成立,斯怀尔兄弟成为这个公司的主要股东,太古洋行为这个公司的经理人(注:《太古集团在旧中国》,第14、2页。)。由此可见,太古洋行完全是个跨国公司,但其产生时间为19世纪中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