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盐井的开发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形态

作 者:
侯虹 

作者简介:
侯虹(1969-),男,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文博馆员。

原文出处:
盐业史研究

内容提要:

蒲江境内穿井鼓盐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古代先民就开始利用自然盐泉,至西汉时已开凿出数量众多的大口径盐井。蒲江古盐业遗址和古冶铁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尤其是汉代“牢盆”,更加证明了蒲江在中国井盐生产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而盐井的开发又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864(2002)03-0018-10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移民入川,中原文化迅速传播, 先进的手工冶铁技术和打井技术逐渐传入巴蜀。始皇克定六国,迁赵人卓氏、山东程郑居临邛(蒲江)冶铁煮盐,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巴蜀地区盐铁业的进步和发展。汉初,独立于农业生产的铸钱、煮盐、冶铁三大手工业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一个以成都为中心,包括郫县、广都、新都、临邛(蒲江)等在内的西蜀经济圈,而临邛(蒲江)地区的盐铁资源在这一经济圈中居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史料匮乏,对于秦汉时期蒲江盐井的开发历史,人们只知其发源早,属大口盐井,但对其具体情况,却鲜有论及。笔者于2002年2 月对蒲江地区古盐业遗址进行了综合考察,本文试图通过对出土文物及盐矿地质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探讨蒲江盐井的开发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蒲江古盐井及古冶铁遗址概况

      (一)蒲江古盐井遗址分布(见图一)

      

      图一 蒲江县古盐井、古冶铁遗址分布图

      蒲江境内穿井鼓盐历史久远。蒲江地域,古系蜀国地,“民工于市,易贾”;秦灭蜀后,隶蒲阳县;西汉时,蒲江隶属临邛县。临邛乃盐邛之义,因蜀人称盐为临,非邛崃山得名,故临邛周边地域乃秦汉盐铁巨市。煮盐、冶铁最早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是: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注:《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北堂书钞》卷一四六“盐·邛江井”条注引:“邛江井,任豫《益州记》云:益州有卓王孙井,旧常于此井取水煮盐,(东晋)义熙十五年(公元419年)治井也”(注:孙星衍、 严可均等人校注:《北堂书钞》,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又,《古今图书集成·乾象典》(卷九九)转载《益州记》云:“火井,在临邛卓王孙家,又名王孙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八)载:蒲江有“金釜等八井,岁出课盐六万三千斤”。

      蒲江古盐井遗址集中分布在长秋山脉的北麓,自汉至宋,先后有金釜、金丝、琉璃、八卦、茅池、大王、小王、百家等8处盐井。 “天然盐,出城东十里盐井沟。沟中盐井之开,始汉宣帝时。《县志》谓之茅池井。清初湮塞,井荒芜。”(注:杨子元:《蒲江乡土物产读本》。)今尚存古盐井遗址5处,即县东6里东北乡盐井沟之茅池井、县南8 里光明乡金釜山下之金釜井、县南37里朝阳乡之大王井、县东20里天华乡李家沟之百家井、县南43里松华乡祗圆寺内之小王井,至今古盐井仍时有盐水溢出。大王井(今白云乡窑埂村)侧,有古盐卤池一座,盐神庙一座,相传为汉代设盐官处,石碑、柱础犹存。

      1998年9月, 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对白云乡盐井沟遗址(见图二)进行了发掘。遗址内有两口盐井,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十个,支板基槽一处,蓄卤盐池一处,熬盐场一处,现将考古调查资料整理如下:

      

      图二 白云乡盐井沟盐业遗址分布图

      古盐井遗址集中分布在县西南18公里白云乡窑埂村盐井沟的峡谷沟畔,东经103度25分,北纬31度8分;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长1100 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遗址附近地貌为高山峡谷,海拔600~800米,盐井沟从峡谷中自南向北流注蒲江河。

      发掘清理的两口盐井属大口径浅井,呈规则圆形分布,均开凿在沟侧一级台地的岩石上。其中,1号井直径1.70米,井深约3米左右,井圈有凿痕;2号井(见图三),直径1.75米,是在整块岩石上往下开凿,井深约6米左右,井圈凿痕呈规则分布,井圈保存较好, 井内出土有板瓦残片,该井至今仍有卤水渗出,经化验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在距2号井不到50米的半山腰上还发现有3个煤炭洞。

      

      图三 2号盐井

      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在盐井沟1号井和2号井之间的岩基或沟侧大块岩石上都有分布,呈规则圆形,直径约20厘米,深12~26厘米,每组相距7.3~20.8米不等。在1号井上游还发现此类支架柱洞6个,推测上游还有盐井。此外,在1号井附近,还发现有黑潭子输卤笕槽支架1处,凿于盐井沟畔西岸岩石上,共14个,长36~100厘米,宽10~17厘米,深7~16厘米,基槽之上安放支板,支板上安置输卤笕槽。

      蓄卤盐池位于盐井上侧,长3.75米,宽1.95米,深1.2米, 石板镶砌而成,中部用石板相隔为两个方形小池。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过去有许多古代盐池,1951年后,先后被当地村民拔掉了。

      熬盐场遗址位于盐井沟下游,当地人称为“灰沙嘴”,东临盐井沟,西依山坡,遗址面积200余亩,高出沟底12~14米, 一直堆积到河边,遗址地层可分六层,主要由炭渣、耐火石、砖瓦、陶瓷器残件堆积而成。出土器物有釉陶饼足碗、灰陶盆、红陶缸,板瓦及熬盐的铁锅残片、长条形耐火石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