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浇铸的历史

——湖南正面战场抗敌纪实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建平 省委党史委

原文出处:
湖南党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正面战场作战任务。尽管国民党抗战有其局限性,但在湖南战场上许多爱国官兵浴血奋战、英勇献身。历史同样记下了他们。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日之间较大规模的、可称之为战役的共计有22次,其中发生在湖南境内的就有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竟达6次之多,为全国各省之冠。这些战役,动辄数十万军队,一打就是几十天,逐鹿鏖战,血雨腥风,使湖南这片土地一次又一次地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回响着悲壮的战歌……

      拉锯长沙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乘势又于11月11日占领岳阳,打开了湖南的北大门。湖南顿时风声鹤唳,成了战争的最前线,紧张的长沙军警在蒋介石“焦土抗战”的指令下,日军尚在数百公里之外,便放火焚烧了长沙城。然而,日军却未“乘胜”南下,而是驻足不前,在新墙河一带与中国军队隔河对峙。但是日军侵略的矛头始终直指长沙。因此出现了围绕长沙,双方军队的你来我往,反复拉锯的态势。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位于湘江下游,洞庭湖之南端,扼粤汉铁路与京滇国道之交。湘赣、湘桂诸铁道纵横其南,与赣、鄂、桂诸省相通。在武汉和广州失守之后,湖南既为正面战场前线,又为抗日持久战的谷仓及兵源、工业资源取给之地,其得失直接关系抗战前途,自然成为相持阶段中的战略要地。

      战略相持的特定阶段,以及长沙所处特殊地位,终于导致了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的三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始于1939年9月。日军利用欧战爆发,各国无暇东顾之机,企图给中国军队以打击,加快其对华全面控制。由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的10万日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面向长沙进攻,狂叫“一个星期内占领长沙”。中国军队则先后出动37个师,30余万兵力迎敌。

      9月14日,作为佯攻和助攻的赣北、鄂南之日军首先发起进攻。但分别在江西修水、铜鼓一线及湖南平江、浏阳一线为中国守军所阻截,两军展开激战。作为主攻的湘北日军,9月18日开始进攻在新墙河北岸的中国军队前哨阵地。23日拂晓,5万日军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强渡新墙河,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与此同时,日军上村支队分乘汽艇百余艘,在20余艘炮艇支援下,从洞庭湖水路进入湘江,在湘阴县营田镇强行登陆。中国守军侧翼受到威胁,不得不退守汨罗江第二道防线。日军主力沿粤汉铁路、湘鄂公路、长岳古道,大举进攻。第十五集团军的中国守军,利用河汊湖沼和山村屏障,节节堵截、顽强抗击,迟滞和消耗日军。到29日,日军虽连陷平江、湘阴、永安等地,但其第十三师团一部进至长沙郊区的福临铺,第六师团进至白水车站以南的三姐桥时,却遭到中国守军的伏击,受到沉重打击。日军意识到中国主力尚存,知难而退。于10月1日后撤,中国军队乘势追杀,8日收复了新墙河一带各前沿阵地,双方恢复交战前态势。

      第二次长沙会战始于1941年9月。当时苏德战争的爆发,日美谈判陷入僵局,促使日军打一场旨在消灭第九战区主力,迫使中国政府投降的战争,以便腾出力量南下与英美在太平洋争霸。为此,日军集中了10余万兵力和100余架飞机、数十艘军舰,还专门补充了数千吨弹药,以阿南惟几为司令官,合围长沙。中国守军以40个师,约50万兵力迎战。

      9月7日,日军向新墙河上游的大云山实施牵制性进攻,与中国守军激战11天,吸引了第九战区的部分防御部队。18日拂晓,日军主力在强大火力的支援下,分数路很快突破新墙河防线。19日夜,日军突破汨罗江防线后,分路向长沙进犯。中国守军逐村逐山地与日军激战、争夺,虽然打击了日军的锐气,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但日军还是于28日占领了长沙。29日,日军先头部队一度进入株洲。由于中国军队在长沙周围的重新集结和围攻,也由于第六战区为策应长沙会战而调动重兵围攻宜昌。日军于10月1日被迫从长沙撤退,至10月8日,中国军队收复新墙河沿岸原有前沿阵地,继续与敌形成对峙局面。

      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即1941年12月。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驰援广州,以保证其进攻香港的胜利,动用12万兵力,分三线配置,再次向长沙进攻。中国军队40个师,约30万兵力迎战。24日,日军主力强渡新墙河,发动攻势;27日突破汨罗江防线。1942年元旦,日军从东屯渡、梨市和金井地区分三路猛攻长沙。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因临阵脱逃而受到蒋介石撤职留用处分的第十军军长李玉堂率部戴罪守城,在岳麓山炮兵支援下,与敌血战4昼夜,保住了长沙核心阵地。4日上午,日军在飞机助攻下全线出击,与守军展开巷战和逐屋争夺。但是,守军在岳麓山的重炮群及各据点内重武器组成的交叉火力网,遏制了日军的攻势,使得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只能对天哀叹,一筹莫展。下午,中国守军全线反攻。已成强弩之末的日军只好于5日开始突围,沿途又遭中国军民的堵截、围杀,损失惨重。至15日,狼狈不堪的日军才退回到新墙河以北的原有阵地,恢复交战前的状态。

      三次长沙会战,日军都是以突破新墙河,全面进犯湘北作为主攻方向。新墙河,这条东起幕阜山,西达洞庭湖的河流,是日军进攻长沙要逾越的第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中国军队阻敌的第一道防线。但新墙河只不过是一条河面宽约二百米的小河,一些地段还可徒涉,河南岸几乎无险可守。这对于当时装备精良的日军,实在是微不足道的障碍。然而,就是凭借那些简陋的战壕、工事,中国守军与日军对峙了约6年时间。在当地群众中,至今仍流传着许多爱国将士英勇拒敌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