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3)07-0034-05 一、引言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全国乡镇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935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6%、工业增加值的47.7%;完成出口交货值9599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40%[1]。乡镇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实现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出口创汇和支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在促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诸多贡献因素中,除了要素投入外,技术进步是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最重要的贡献因子。但是,由于我国总体上仍然属于资金缺乏型的国家,加上产权制度、金融体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乡镇企业融资处于困境,资金严重匮乏,资本投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作用也因此减弱;此外,我国农村中虽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使乡镇企业拥有丰富且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但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水平都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加上近年来乡镇企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减弱,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因而劳动投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也明显降低。最后,乡镇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因而平均规模很小,享受到的规模经济程度非常有限。由于产权市场、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加上乡镇企业的地域分散性,短期内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很难增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规模经济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作用不会有显著的提高[2]。 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生产设备一般是国有企业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也没有正式的技术市场和技术人员,因此技术水平不高。但随着我国科研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技术市场和技术人才市场初步形成,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一体化结合日益紧密,同时从国外引进技术和人才也更加容易,所以乡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因此,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型的粗放式增长向挖掘内涵型的集约式增长的转变,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重要,越来越成为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 综合来看,乡镇企业产出增长有三个最终来源:一是规模报酬不变时,纯粹的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包括资本投入增加和劳动投入增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二是由于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而带来的规模损益;三是扣除了规模报酬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的贡献,即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产出增长。下面我们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标准,详细考察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作用[3]。 二、研究假设与基本模型 我们将乡镇企业的实际总产值看作总产出,用实际总产值的增长代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资本用固定资产原值来代表,劳动用劳动力人数来衡量计算,具体数值见表1。 表1 1978-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年鉴》(1989-1999);2001年度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统计公报;《辉煌的中国乡镇企业》;《中国统计年鉴》(2001);并经整理。注:实际总产值、实际增加值、实际固定资产原值是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出来的。 令V-乡镇企业实际总产值,单位为亿元;K-乡镇企业实际固定资产原值,单位为亿元;L-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单位为万人。社会财富的增长离不开劳动供应和资本积累这两个关键因素。此外,从理论上讲,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时考虑的投入要素越多,就越全面;但如果将除了劳动和资本以外的其他投入要素(如管理、制度等)也考虑进来,则生产率的差别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本文假定乡镇企业使用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和资本,生产函数采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即:
(4)式的左边为乡镇企业实际总产值增长率,右边第一项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第二项为资本投入增加对产出的贡献,第三项为劳动投入增加对产出的贡献,第四项为规模损益对产出增长的贡献[4]。 三、各有关参数的计量分析及统计检验结果 令LV=lnV,LK=lnK,LL=lnL,C=lnA,以LV为被解释变量,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利用Eviews3.0,采用1978-2001年的数据,对方程(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2 方程(2)的回归结果
显然,F检验、t检验都能够通过,统计检验结果成立。下面我们进行经济计量检验: 1.异方差检验 利用戈里瑟方法,以残差的绝对值作被解释变量(记作J),方程(2)中包涵的解释变量作解释变量,运用OLS进行回归,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