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十几年,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组织形式,重新获得了学术研究和政府政策的正视和兴趣;国内理论界已经逐渐改变了对其不屑一顾或者盖棺定论的否认态度,开始尝试以客观、理性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大陆的家族企业,并希望能够对其成长发展提出中肯的分析和建议,从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家族企业成长发展道路。正如国内学者所强调的,在中国虽然家族企业曾经一度消失,但是“家族主义”、“泛家族主义”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即使在计划经济体制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如此,只不过是以一种变相的或潜伏的形态存在(储小平,2000)。家族企业一旦有了足够的政策土壤,就迅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创业的主流模式,而且家族企业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的出现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制度的现代意义。首先,中国的家族企业并非舶来品,在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家族企业就曾经大量存在,并且经历过长期的发展成长与兴衰,因此对于中国家族企业的长时段考察将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另一方面,“家族企业”本身由“家族”(社会组织)和“企业”(经济组织)二而合一,国内外家族企业的研究专家都倾向于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无论选择怎样的理论视角,研究者都应建立在对家族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和这一经济组织赖以生存、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度描述基础之上;或者用社会学家习惯的用语,针对中国广大地区普遍存在的家族企业,就更应该正视这种经济组织的嵌入性问题。事实上,正如国内学者所指出的,在缺乏对家族制度和家族企业深入了解的状况下,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企业组织的发展将是难以准确把握的(李新春,1998)。本文就是尝试运用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现阶段家族企业主的继任问题展开论述。 基于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客观了解,研究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的成长和进步是本文的初衷和出发点。放眼现实中的家族企业,我们发现由于市场竞争和生命的自然规律,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逐渐显出老态,有些早已退出江湖,享受大半辈子奔忙得到的清闲和财富;有些还在企业任职,但是已经感觉到越来越力不从心;更多的企业家环顾四周,正在家族内外积极地寻找自己的接班人,中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呼唤着新一代企业家。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企业能处理好财权交接和知识传递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家族企业仍然可能具有比非家族企业更强的竞争力,而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可以说是家族企业成长的关键,我们试图从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讨论在企业、家庭和所有权组成的复杂体系下,如何看待家族换代这种特殊的继任;从家族企业的成长周期角度出发在广泛意义上建立模型来分析创业者和继任者的继任衔接和过渡,并针对我国当前家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代际传承问题提出一些理论分析和思考,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家族企业换代:一种特殊的继任问题 现代管理学已经在很长时间里对企业领导的更替给予了充分重视和不懈研究,新任企业领导如何顺利地从前任手中接过企业经营的重任,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事之间的协调和谐,绝非易事。而对于家族企业来说,继任远远不只是一般企业老领导人的退出和新领导人的进入这么简单,代际传承的整个过程需要运用到所有权、家庭及公司的发展原理(盖尔西克,1998),所以其领导人的继任显示出独有的复杂性,而且影响也会更为广泛。一般企业所面临的继任问题对于家族企业来说却是“生死之劫”,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家族企业概莫能外。贝克哈德(Beckhard)和戴尔(W.Gibb Dyer Jr.)在肯定家族企业在美国的优势同时,就指出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虽然很成功,但能持续在管理上获得成功的企业并不多,许多企业10年后都消失了,在美国仅有3/10的企业能幸存下来而传到第二代;美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4年,非常巧合的是,家族企业的创业者的平均任期也是24年(Beckhard & Dyer Jr.,1983)。由于任何公司都有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成长周期,只有几代企业家前赴后继、不懈创业才有可能为一个伟大的企业积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继任成功与否不仅对家族企业的生存性命攸关,而且对其长期成长至关重要。 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而在这些成功发展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依靠家族的力量成长和发展出来的。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开始对这些现象展开了较多的研究和探讨。对本文论及的“家族企业”我们基本参照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的表述:“……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决策、资源分配和高阶层人员的选拔方面”(钱德勒,1987,第9页)。虽然这个定义在做具体的企业性质界定时会有失之模糊的缺点,但是它却能够满足本文的写作要求,而且由于中国人际交往中“差序格局”(费孝通)现象的存在,无论是最亲密的合伙人还是家族成员的界线本身就很模糊,我们认为在定性讨论企业家换代问题时没有必要过于追求家族企业的严格定义。 对家族企业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主要从家族企业自身和企业之间合作两个层面解释这种企业形式的持久生命力。首先,家族企业自身运作有以下5方面的优势:(1)企业成功得益于家族企业主个人的企业家素质,所以人们经常将家族企业与“企业家的企业”相提并论,创业时期企业权力集中有利于果断做出决策;(2)以企业家为核心,充分利用家庭、家族的天然凝聚力的创业文化;(3)内部信任和相互依赖使得企业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知识传递极其充分,这样的环境也使得有前途的下一代家族成员能够较早地接触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并不断进步成长;(4)许多家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它们往往专业化于某个“小生境市场”(niche market)培养竞争优势,家族企业的一定封闭性有利于这样的特殊产品与市场知识能够不为竞争者马上获取;(5)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上述特点决定了家族企业能够迅速获得市场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而这一灵活性是家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地位的关键所在。这一视角强调家族企业并不一定是低效率的经济组织,在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它有可能比科层式企业或市场更有效率(陈凌,1998;储小平,2000)。其次,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家族企业成功的秘诀不仅在于单个企业的灵活与内部团结,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主深深根植于当地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并依赖人际关系网络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本形成专业化的企业间合作网络,从而不断获得市场信息和产品技术知识。我们认为,以上两个层面的解释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在基于企业网络和组织学习的观点,对中国香港和台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华人企业组织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也正在不断尝试对中国家族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演化轨迹提出更全面的理论阐述(Hsing,1998;徐丽斯,2001;陈介玄,1998;陈凌,2002)。目前,理论界对家族制度在企业经济绩效方面的影响虽然褒贬不一,但我们在研究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更倾向于将视角放在其成功的一面,以此思考如何继承和创新问题。